专栏名称: i黑马
每一个有创业精神的人都在关注的订阅号。专注创业故事、实战干货和行业数据的生产,偶尔吐槽一下这个变幻莫测的创投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i黑马

江南春解密电商品牌百亿之路:打价格战必死,打心智战才能做大

i黑马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25-05-22 18:3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一般来说,一个公司从几亿做到几十亿,往往需要线上线下深度分销,从而抢占消费者心智。不过对于某些特别依赖线上渠道的品牌,在品牌通过线上破圈后,仅依靠线上全域化渠道也有可能做到几十亿规模。
以化妆品行业为例,像我们做的Ulike脱毛仪、Ulike激萌美容仪这类线上化占比较高的产品,是有可能在线上做到几十亿规模的。但饮料这类即时性的快消品,在线上做到几十亿就不太容易。通常,化妆品、美妆等产品有机会在线上实现几十亿的规模,但前提是要成为公众品牌。
02
破解10亿“魔咒”:电商品牌
需要破圈和防卷,建立社会共识

派代:很多想做品牌的电商企业,开始时声势浩大,但往往半途夭折,做不起来的原因会有哪些?对于能做起来的电商品牌,比如花西子、蕉内、徕芬、Ulike、德祐等,他们做对了什么?具有哪些共性特质?
江南春:我认为首先是它们开创了新的品类。以Ulike为例,它深耕脱毛仪领域,在脱毛仪技术和产品方面具有一定的领先性,这是其一。其二,是拥有一支强有力的渠道运营团队,整个互联网运营团队能力也非常强。其三, 这点很重要,就是在关键节点实现破圈引爆。
我记得Ulike在做到10亿规模时迎来了突破,它抓住了很多次发展红利,加上产品独具特色。在突破10亿规模的关键节点,品牌创始人的认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我第一次在杭州Ulike公司见到潘总(Ulike创始人)时,他就明确表示要打造公众品牌。当时他拿着一瓶农夫山泉对我说, 他不想只做网红品牌,而是要成为(像农夫山泉的)公众品牌。
从一开始,他就有这样的认知。他找我交流,就是想探讨如何成为公众品牌。你看,他做脱毛仪,却以农夫山泉为例,这足以说明他的目标。这种认知促使Ulike在10亿规模时实现破圈。 因为当品牌做到10亿规模时,线上精准投放往往会遇到瓶颈。在互联网全域渠道,无论是抖音还是天猫,即便运营水平很高,流量增长也会受限。 在AIPL模型(认知、兴趣、购买、忠诚)中,A2、A3人群的投放几乎已经饱和,再继续投放,消费者可能只是短暂接触,难以形成深刻印象。
我当时给Ulike的建议是 “破圈” 和 “防卷”。所谓破圈,就是要建立社会共识,成为公众品牌。比如,当我说没听说过Ulike脱毛仪时,对方解释因为我是男性,产品主要投放女性群体。但我指出,即便在女性群体中,其知名度也可能被高估。后来Ulike做了调研,结果发现真正知道Ulike脱毛仪的人很少,知道家用脱毛仪这个品类的人也只有百分之十几,八九成的人甚至都不知道家用脱毛仪。 这说明精准投放存在问题,很多消费者只是被短暂触达,没有形成记忆,也没有产生购买兴趣。
(线上广告投放)后台数据显示品牌触达了很多人,但实际上这些触达缺乏质量,没有真正让消费者产生认知和印象。就像马路上的广告,人们每天路过看到,却不一定记住,更不会因此改变消费行为。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破圈引爆。Ulike在2020年的双11、618等大促活动,每次销售额大概都是2亿多,2021年三八节进行破圈引爆,当 618销售额就增长至4.62亿,在美妆排行榜中排到第六名。要知道,以往美妆排行榜的前列,长期被欧莱雅等国际大品牌占据。
再以德佑湿厕纸为例,曾经它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品类品牌,当时,德佑湿厕纸的业绩在3亿左右,类目排名第三,略低于前两名,但差距不算太大。不过,整个品类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我试用过德佑湿厕纸后,对其赞不绝口,甚至觉得用过之后,就难以再接受其他同类产品,因为它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基于此,我和杨总(德佑创始人)互相鼓励,我坚信这个品牌能够取得成功。
企业家之间有时候需要相互鼓励与支持。杨总内心其实也隐约觉得产品有潜力,但做出决策需要巨大的勇气。 杨总颇具魄力,他回顾自己多年的经营历程,尽管三个产品线每年能做到10亿业绩,但手头资金积累大概只有2亿。在 2023 年疫情 后恢复 期间,他毅然决定在分众传媒投入 亿进行广告投放,以此来推动品牌发展。
第一次引爆后,公司业绩从3亿多迅速增长到近10亿,到了去年,业绩更是从近10亿提升至15亿。不仅如此,德佑湿厕纸品牌的成功,还带动了公司其他产品的销售,使其系列产品在市场上的排名上升到第二位。最终,公司整体业绩跃升至30亿级别,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派代:当前电商比价严重、退货率高(不少类目达70%以上)、广告投放ROI低,从广告营销视角看,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用品牌来解这道题,如何解?
江南春:我觉得首要原因是产品同质化严重。所以,商家必须在产品独特性下功夫,摆脱降价焦虑,实现升维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品质升维。 以白象方便面为例,它主打汤好喝,强调使用一年以上老母鸡,经过6小时精心熬制高汤。在保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品质升级,3元一袋、5元一桶,这种质价比的提升自然能吸引消费者购买。当消费者看到 “老母鸡熬制6小时高汤” 的宣传,就会对产品产生好感。
第二是服务升维。 就像天猫推出的88VIP会员服务,效果显著。我曾负责推广88VIP会员,一年时间,会员数量从几百万增长到去年双11结束时的4200万,头部品牌的销量有50%来自 VIP88会员。天猫为会员提供无限次免费退货等优质服务,让会员感受到良好的购物体验。会员支付88元会费,享受诸多特权后,会减少在其他平台的消费,从而被沉淀下来。 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些高质量用户成为天猫的忠实客户,也为平台带来了更多收益,这就是服务升维的成功案例。
第三是痛点升维。 以泰兰尼斯童鞋为例,我们为其打造 “稳稳鞋” 概念,强调 “走得稳,少摔跤”。鞋子采用鞋底分区支撑、多密度分区设计,配备6块不同密度的橡胶,具有高防滑系数,还通过了比巴克全球防滑认证高端版。我们从父母担心孩子学步摔跤的痛点出发,推出这款产品。像我和丁总(泰兰尼斯创始人)在讨论产品时,就提到自家孩子学步摔跤,留下疤痕的经历,深知父母的担忧,所以能精准定位痛点。虽然这款鞋售价598元,价格并不便宜,但因为切中父母(消费者)的痛点,依然受到市场欢迎。
为什么泰兰尼斯能成为中国第一大童鞋公司?关键在于精准找到痛点。 单纯依赖降价,并非长久之计,若无法找准痛点,产品陷入同质化竞争,就只能靠降价来吸引消费者。
再比如波司登羽绒服,2018 年时,大家普遍认为它是中老年品牌,适合四五线城市消费者。近几年,甚至有人调侃 “不是波司登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但波司登的产品其实除了价格较高,并无其他明显缺点。波司登将产品痛点进行升级,推出能抵御零下50度严寒、采用优质面料且穿着舒适的羽绒服,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全新的认知,从而缓解销量压力。
第四是情绪升维。 在中国,许多品牌通过与IP联名,成功引发消费者的情绪共鸣。此时,产品售卖的不仅是功能价值,更是情绪价值。也就是说,商品本身需要实现升维。比如波司登与玛莎拉蒂联名推出东风系列,定价一万元一件;为满足时尚需求,还与爱马仕设计师进行全球联名合作。通过这些举措,波司登改变了产品形象,并借助大牌代言人易烊千玺、谷爱凌等提升品牌影响力。最终,波司登定位为 “全球销量领先的羽绒服专家”,再加上 “畅销全球72国” 的宣传,成功引爆品牌。如今的波司登与 2018 年人们认知中的波司登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其营收从当时的60多亿,增长到如今的230多亿。
派代:我们和很多电商品牌创始人交流时,他们也会遇到寻找痛点的难题,想找到更大、更有价值的痛点,有哪些方法呢?
江南春:我认为,找到痛点或是在消费者大脑中建立容易记住的认知,关键在于开创新品类。品类创新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方式,例如奶酪棒就是新品类。那么,如何进行品类创新呢?
首先,关注科技趋势。 随着科技媒体的兴起,AI技术可以让很多行业实现革新,所有产品都有 AI 化的可能。以新能源为例,新能源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汽车行业,让比亚迪等品牌崛起,也影响了电动工具领域。我的客户从事电动工具生产,将电动工具 AI 化后,像除草机等产品运行时噪音大幅降低,产品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此外,技术的进步也带来新的产品形态,比如采用美国Http冷压杀菌技术的HPV果汁,利用马里亚纳海沟4倍的压强压垮细菌细胞壁,使果汁在 6 个月后打开仍保持鲜榨口感。我们要关注全球科技趋势对自身产业的影响,从中寻找创新机会。
其次,关注消费趋势。 在食品饮料行业,过去五六年涌现出许多新产品,如元气森林、简醇、东方树叶等。这些产品的成功背后遵循着 “5 5 5无” 的消费趋势:“5加” 即加蛋白、加钙、加 芝士 、加膳食纤维、加益生菌;“5减” 即减糖、减脂、减卡、减油、减盐;“5无” 即零蔗糖、零色素、零香精、零防腐剂、零添加剂。同时,消费者还追求清亮、绿色、有机、新鲜的产品。90%的 消费品 创新都围绕这些趋势展开。
消费趋势还可以从人口结构变化中体现。 如今,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以成人纸尿裤市场为例, 可靠 纸尿裤目前在行业内排名第一。从银发经济角度来看,成人纸尿裤未来有两个发展趋势:一是普及率将大幅提高,上一代人很少使用纸尿裤,但现在父母这一代使用纸尿裤已较为常见;二是50岁左右的人群中,因漏尿等问题使用纸尿裤的人逐渐增多。
就像农夫山泉投资东方树叶,前期发展缓慢 10年仅做到10亿营收,但在2020年,随着无糖化潮流兴起,其营收在4年内增长到180亿。再如袋鼠妈妈,它抓住了7-18岁青少年护肤这一市场空档。过去大家都聚焦于0-3岁婴幼儿护肤,而在当下,7-18岁青少年护肤是一个尚未被充分开发的领域。袋鼠妈妈抢占了这一市场,去年单月销售额突破2亿,成为青少年护肤第一品牌。
最后,是反巨头策略。 如果行业巨头都向左发展,创业者不妨尝试往右走,避免盲目跟随。一定要学习领导品牌,然后反其道而行。比如我创办分众时,当时行业内都是大众媒体,我就起名叫分众媒体。我不想成为大众媒体,那时的白领、金领等写字楼人群是什么样的群体呢?他们是分众,细分受众,可能对诺基亚手机、汽车等比较感兴趣。而电视台是大众媒体,我就聚焦分众。
如今中国中产阶级成为主要消费人群,数量达四五亿,分众也发展到覆盖四五亿人群。因为抓住了趋势性方向,所以获得成功。当时,所有媒体都强调 “内容为王”,看电视、报纸时,人们被内容吸引,不经意间看到广告。我则选择 “渠道为王”,不做内容,而是抓住等电梯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处。在这个场景中投放广告,即便广告本身可能无聊,但也能成立。
当时所有户外媒体,都关注 location(位置),比如地标建筑,认为拿下上海外滩这样的地标就能发财。但我们没有这样做,而是追随着人们的生活轨迹。 人们总要回家、上班,去外滩的频率哪有回家、上班的频率高?所以做户外媒体,要避开巨头的思路。 当时大家做户外媒体,想的都是候车亭、公交车、机场、地铁这些常规场景。只有我想到了电梯,此前全世界都没有电梯媒体,我开创了一个新的品类。如今, 分众 电梯媒体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户外媒体公司,我们的营收达100多亿,而第二名只有27亿,我们遥遥领先。
学习和模仿巨头,你最多只能成为他们,无法超越他们;反其道而行,才有可能超越他们,并取得更大的成功。
03
品牌创业成功的人,是那些抱着
“就算死也要爬上去” 信念的人

派代:现在电商环境这么差,对于电商创业者来说,是否一定要做品牌?品牌的投入多久能有回报?很多老板担心这个回报周期太长。
江南春:老板们需要改变认知,这是一个认知误区。
首先,要明确做品牌是否是你的必然选择。如果只是想做个小生意,每年营收两三亿,不想做到10亿、20亿、30亿,那就没必要做品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晚安少年  ·  有钱伤心买包,没钱才伤心买醉。
8 年前
混沌巡洋舰  ·  《大败局》读后感
8 年前
互联网分析沙龙  ·  厉害的人都是怎么学习的?
7 年前
同道大叔  ·  你为什么会越来越胖?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