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这部剧是完全原创的,我在创作时就考虑,一定要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把故事写得惊心动魄。这可能也是吸引年轻观众的重要因素。如果这部戏还是走过去的老路,人物黑白分明,简单进行说教,拉着老百姓在电视面前受教育,那老百姓早就不买你的账了。所以,我觉得这部剧给意识形态艺术作品的市场化探索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环球时报记者:很多人认为这部剧尺度比较大,您是如何把握政治尺度的?
周梅森:
我真心没觉得尺度有多大。我仅仅是忠于生活,把十八大以后这种社会现实,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比较真实的艺术手段展现在受众面前。
有时候,也许是作者在开始创作时,首先把自己阉割掉了,认为这个不能说,那个不能碰。
当然我不是鼓励大家瞎写、瞎想。
我对这部作品很自信,因为我一辈子都在写作,近30年来,我一直密切关注中国的改革进程,我不仅是改革的观察者,而且是改革的亲历者、参与者,我对改革开放充满感情。所以,我在这部作品中反映的任何问题,不管阴影面积有多大,前提和基础都是对改革开放的充分肯定,不会说看完了觉得国家没希望,这部作品是积极向上的。
像沙瑞金、侯亮平这些正面人物,一个个都是光明的,是民族的希望。不管有多少黑暗,光明永远走在黑暗前面。在这样的创作前提下,不存在把握度的问题。
环球时报记者:剧中,陈岩石在战争年代背炸药包,侯亮平一身正气没缺点,有观众认为,这些正面人物太过完美,不真实,您认为现实中有这样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