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会性恐惧的一切根源,就起源于此。我们害怕没有遵守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惯例,比如到了一定年龄仍不婚育,也害怕过于特立独行。和社会性恐惧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就是“道德”。
道德是什么?伏尔泰说,
“道德只不过是戴着望远镜而看得更远的利己主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为了群体的最大利益,而形成的对每一个个体的约束。人们发现通过这样的约定和妥协,族群的存活和发展才会获得最大的保障。
因此,人们也会恐惧突破道德,因为这有可能会成为他们被自己的族群抛弃的原因。
生理性和社会性的恐惧约束了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对那种可能危害自身的“力量”(可能是自然界,也可能是社会性的)产生一种敬畏感。
古人敬奉天神、海神,以求逃避自然灾害,就是恐惧升华为敬畏感的例证。
而当一些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可能是失去了对生存的渴望,也可能是因为享有社会中的“特权”而可能逃避惩罚)失去了恐惧感,ta就是一个对自己、对他人来说,都最为危险的存在了。
社会性的恐惧也不总是有积极的作用
有时,社会性的恐惧,却会对我们造成负面的影响——当它过度限制了人的行为的时候。这是因为当人们正确理解了社会普适的规则,恐惧对我们行为的限制就会是适度的。但当人们在不健康的环境里长大,可能因为环境的扭曲,就歪曲理解了这个社会的规则了。
常见的歪曲了的社会性恐惧有:在父母关系不睦的家庭中长大,从小见证了父母在这段婚姻中是如何痛苦的人,在长大了之后恐惧婚姻;小时候在学校被同龄人排挤、孤立,或是欺凌的人,产生了对各种各样的社交情境的恐惧;曾经在恋爱中受到了沉重的伤害,从此开始恐惧进入任何的亲密关系……等等。
它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们的行为和选择,持续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我们会因为这种恐惧,做出自以为合适的行动,比如过度逃避社交。但我们无法完全逃离自己所恐惧的社会关系。
并且,即使暂时地回避建立关系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我们也回避不了作为人类对链接感天生的渴望。
有心理学家提出,恐惧可以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恐惧有以下两个特点:
1. 非理性恐惧自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控制
与想象中不同的是,大多数怀有非理性恐惧的人对自己这种“不理性”是有一定认知的,但他们依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