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自然系列
Nature Research官方账号,介绍中国及世界科技出版业最新动态,如何在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论文,针对中国研究人员的最新产品及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自然系列

读博压力爆表?《自然》:放过自己,做个真实的人 | 自然职场

自然系列  · 公众号  · 科研  · 2025-05-19 12:4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图片来源:Hxdbzxy/Getty

四年前,我在德国开启生物物理学博士求学之路。那时,看到前辈们动辄超长的工作时长,以及失衡的生活状态,我就预感到前方充满挑战。如今顺利毕业,回头复盘才发现,那些至暗时刻很少是因为研究本身,更多是心理层面的煎熬 —— 比如面对未知的迷茫、无休止的自我苛责,还有如影随形的精神重压。


攻读博士,核心任务是掌握科研方法,但现有的指导建议往往聚焦于效率提升,像如何规划时间、整理文献、优化实验流程等等。这些技能固然重要,可千万别忘记,博士生也是普通人,同样有心理需求和情绪波动。


正视这一点,是改善博士生状态、优化研究成果的关键。对我来说,心理上的重重关卡,再叠加新冠疫情期间适应异国生活的压力,让博士初期举步维艰。但正是这段经历,使我开始重视身心健康。在这个过程中,我重新找回了做研究的热情、成就感和满足感。下面这六个策略,可以帮你在博士生涯中,既做好科研,也关照好自己。

主动接纳不确定性

科研本就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尤其是起步阶段,未知的问题和意外的发现层出不穷,很容易让人感到迷茫无措,仿佛前路迷雾重重。但要明白,不确定性不是绊脚石,而是科研的天然属性。要是所有问题都有现成答案,那还研究什么呢?科研的意义,恰恰在于探索未知。


读博期间,我研究叶片表皮的复杂生物系统,试图弄清楚不同细胞类型在发育过程中如何形成空间分布模式。可系统实在太过复杂,无论怎么钻研,都无法完全参透其运作机制,这让我十分懊恼。后来我想通了,与其执着于搞懂一切,不如转换思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再纠结 “巨型细胞就是这样排列的” 这类确定性结论,而是尝试问:“巨型细胞的排列遵循什么规律?”“特定突变会怎样影响这种排列模式?”


放下对 “理解一切” 的执念后,再也不会因为找不到答案而焦虑内耗。相反,主动拥抱未知,把不确定性转化为探索的动力,这不会阻碍你,反而会激发你的好奇心,推动你的研究。

在思考与行动间找到平衡

接受了科研的不确定性,下一步就是学会与之共处。我认为,关键在于把握好思考和行动的平衡点。新的想法需要静下心来琢磨,但我在读博时就犯过这样的错:陷入过度思考的怪圈,整天琢磨各种模型和假设,却迟迟不动手验证。花大量时间构思遗传通路的理论框架,结果毫无实质性进展。我还记得导师说 “你太爱空想了”,这句话点醒了我,我意识到“我应该付诸行动”。后来,我重新分析已有数据,虽然研究方向略有偏移,却意外在气孔空间分布规律上取得了新突破。


总之,思考固然重要,但过度沉溺其中只会停滞不前。这种时候,哪怕心里没底,也不妨先迈出第一步。制定计划是个好办法,但别把计划当成束缚手脚的紧箍咒,而是将其视为引导你行动的灵活指南。简单来说,没思路时多思考,想不出答案就先动手做,二者都能催生新灵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