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其中包括对美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的
15%
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加征的
10%
关税,对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的
15%
关税,对高梁、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加征
10%
的关税
——
更重要的是,依然保留了对
25
种稀有金属的出口管制。
客观而言,这颗子弹算不上命中靶心,
关税战其实远未结束,但战果出人意料。
新关税之下,两国的生意还算能继续做下去,尤其是在剑拔弩张、火药味浓郁的
40
多天里,两国大幅度的让步,彻底逆转了氛围和情绪。
声明发布的一个小时内,社交平台里成了情绪的集中宣泄场。
有人高喊
“
我们赢了
”
;有做生意的松了一口气,感叹
“
又能过阵儿安稳日子
”
;还有人感到无所适从
——
一个同事解释道,这感觉就像前脚你还在和闺蜜一起骂她对象,后脚两个人和好了。
随着时间的叠加,更多的声音涌入,在刚刚过去的
12
小时,不同人士的反应传递了更为丰富的信号。
逐帧解读:对细节反复推敲
“
关税逆转
”
进入第二个小时,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的人们,开始追逐关税信息之外细节。
有心人发现,在声明发布的
20
分钟后,有央视背景的新媒体
“
玉渊潭天
”
首先开启
“
官方
”
解读模式,在中方
592
字的声明中,它提炼出了其中三句话:
会谈氛围是坦诚的、深入的、具有建设性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达成了重要共识。
用大白话总结:坦诚,就是该聊的都聊了;深入,就是要聊的都聊到了;建设性,就是双方都认为聊得还不错。
这呼应了美方几日来披露的细节。
例如,负责谈判的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美方发布会上便透露:双方都不希望脱钩
……
我们确实希望贸易
……
总体而言,我们与中国同行正在进行
“
非常建设性的会谈
”
。
除此之外,贝森特可谓给足了与“坦诚”相关的细节,他说,美国和中国已经确定了五六个战略产业和供应链弱点,例如制药和钢铁,美国将寻求供应链独立和来自盟国的可靠供应。
再如,尽管周末曾有
“
中方代表
离场
”的假新闻出现,但据
《华尔街日报》的观察,实际上双方周六会谈持续了至少八个小时,周日又进行了数小时。
它还从一位了解会谈情况的人士中得到信息称,尽管部分中美官员在上周六的会议中提前离场,但美方核心人物贝森特和格里尔仍至少多留了一小时,继续与中方剩余代表进行交流。
另一类分析,则围绕
“
谁让利大
”“
谁更主动
”“
谁更迫切
”
展开。
各路分析中,
“
美方大让步
”
几乎成了海内外的共识。
追溯本源,美国作为关税战的发起方,一个月就因压力急速撤回高关税,自然并不体面;往近处看,在谈判期间,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挂出的
“
标价
”
是
80%
,最终结果也与之相去甚远。
至于特朗普究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