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详细介绍了学习方法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包括不同角度探讨学习方法的书籍以及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的建议。文章提到了多种学习方法,如海量阅读、作文教学方法、作业设计、学习心理学等,并指出家长需要了解学校生活和学习方法,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及家长的作用
家长了解学习方法对于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去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方式。
关键观点2: 书籍推荐
推荐了一系列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包括教师、学生和研究者等不同角度的书籍,涉及阅读、作文、作业、学习心理学等方面。
关键观点3: 理解学校生活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家长需要了解学校生活和学习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孩子。文章提到了一些关于学校生活的书籍,帮助家长了解学校生活和学习环境。
关键观点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文章强调了家长不仅需要了解理论,还需要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建议家长尝试理解和实践学习相关的理论,而不是仅仅道听途说或让别人传达观点。
关键观点5: 提高学习效果的建议
文章给出了一些提高学习效果的建议,如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实践和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等。
正文
本书作者是衡水中学当年的高考状元。这本书记录了作者从小学到高中的成长轨迹,着重描写了在衡水中学求学的时光。
和其他学霸作者的读物相比,这本书的特色有两个。
一是重点记录了衡水中学的教学和管理。衡水中学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学校,优势和挑战都很明显。我孩子说,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有多么幸福,自己的学校有多好。
二是以他自己的经历促使我们反思纯粹的应试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比如,作者努力学习的驱动力是社交,他一直想成为年级第一,目的是获得同学的认可。但是他发现,成绩并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获得认可的因素。
又比如,作者高考后收到清华北大招生办的邀请,作者也选择了自己向往的中文系。但是直到他上了北大才发现,中文系不教写作而是教评论人家的文学作品!
尽管此书也抢到了作者毕业于北大的身份,但对于大学的描述寥寥无几,也缺乏激情。在公开资料中,作者也很少谈大学生活,而是在大学时用了很多时间以“衡水中学高考状元”的身份在各地高中做演讲。
寒窗十二载,志愿两三天。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是很不应当的现象。
现在说起教育规划,大家都把考上大学当作结果。事实上这只是孩子人生新阶段的起点。如果家长和学生能够在过去的12年间抽出一点点时间,去稍微了解一下孩子未来的专业和所学习的课程,就可以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大学。
很多人认为,考上计算机专业就衣食无忧,考上顶尖大学更是人生一片坦途。但是《研磨记》的Philip Guo作者告诉你,还早得很呢。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在斯坦福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的坎坷历程,从博一参与导师项目无果,到尝试各种项目,最终成功毕业。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焦虑、绝望、孤独和兴奋等等,也见到了很多同路人的挫折、退学和成功。
以前我们都觉得计算机搞好数理化就行了,但是Philip Guo告诉我们做博士需要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各项软技能;以前我们都觉得考上斯坦福博士就等于成功,但是Philip Guo展示了非常艰辛的博士历程以及诸多人退学的惨淡场景。
了解学校生涯 - 老师和调研者
谈到知名大学,我经常听到一种看法:考上大学就是胜利,考上顶尖大学从此一路顺风,考不上大学就是死路一条。
这种想法和中学对其高考成绩的宣传也有关系。无论平时鼓励孩子考大学,还是对家长宣传高考成绩,中学只谈大学名字不谈专业。在讨论专业的时候,多谈应试提分少谈就业规划。
如果看看以下有关大学校园的书尤其是社会调研报告,就会发现大学并不是象牙塔。大学和中学的教学以及生活差异,要远远大于中学和小学之间的差异。
以下读物涉及从二本、本科生、毕业生到大学老师等具有不同学历的人群。看完他们的故事,你会发现人的成功和幸福不是由学历决定的。
《我的二本学生》
本书作者在二本院校执教 10多年,通过对 4500 名学生的长期观察和 10 年跟踪走访,并结合自身经历,揭示了当下普通年轻人的生存现状。
书中展现了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二本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以及毕业后就业、创业等方面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与挑战。有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在大学期间不得不兼职打工,从而影响学习的情况;有的学生在毕业后,由于缺乏社会资源和实践经验,难以找到理想工作。这些故事让读者看到了社会阶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书作者具有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背景。作者关注的是重点大学学生。
这些学生虽然在同一所大学,但是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适应、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数据研究,详细探讨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例如,研究发现来自城市的学生在信息获取、社会实践等方面具有优势,更容易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而农村学生则可能在英语水平、计算机技能等方面存在不足,面临更大的学习压力。
这本书的一些结论和现在流行的“家庭资源决定论”、“寒门难出贵子”说法一致。但是作者并不止于此,而是通过案例介绍了大学生是如何突破家庭背景实现成长的。这一部分我觉得更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