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她刊
宇宙疼老婆协会会长@蛙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她刊

县城体制内女孩,不想将就,又怕结不了婚

她刊  · 公众号  · 漫画  · 2024-05-03 20:3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欧阳静有一位36岁的学生,同时也是她婚恋调研的访谈对象。学生告诉她,到了这个年纪,身边催婚的人都消停了,包括领导、同事,在她面前也不会轻易聊到结婚的话题,“大家都知道你就这样了。”


成都,人民公园的相亲角处   图源:视觉中国


如果没法在社会“约定俗成”的年纪顺利结婚,取而代之的,就是对个人价值的全方位否定。孟佳经常听到别人议论隔壁乡镇单位一个50岁左右的未婚大姐,“这个人是不是有什么毛病?”要么是精神上的,“性格是不是有问题”,要么是生理上的,身体是不是有缺陷,生不了孩子。


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环境带来的焦虑感。


在河南家乡的一个体制内岗位工作的晓媛身边有不少单身朋友。她们表面看起来过得很开心,私下聊天时,才会透露,自己焦虑得不得了,父母每天在耳边念叨。有人说气话,“干脆找个人随便嫁了。”晓媛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看见台上像是强行凑成一对的新人,新娘年轻漂亮,至于新郎,“长得很不行。”她替那个女孩感到惋惜:“我们受教育多年,有才华有头脑有理想,婚姻到底给女性带来了什么呢?”她在社交媒体上提醒那些想要回乡发展,又有结婚意愿的女性:没有做好下嫁的准备,千万别回小县城。


晓媛是身边不少人的羡慕对象。她已婚,丈夫也同在体制内。晓媛来自一个条件不错的双职工家庭,丈夫的家庭也不比她差。两个人性格合得来,又门当户对。但晓媛也做了让步,比如接受一个精神上不完全契合的伴侣,“我要是用这个标准,估计这辈子也找不到对象。”


晓媛喜欢看书,历史、哲学、心理学,她跟丈夫探讨书里的内容。丈夫是医生,人更务实,这些书没看过,接不上话,只能用“嗯、哦”来礼貌回应。两个人拌嘴,晓媛也会攻击丈夫: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从不审视自己的人生。


丈夫也不理解,晓媛为什么总是那么喜欢追问意义。一个月到头,有人发工资不就完了吗?生活的意义,就是工资到手,每周出去,穿暖吃好,多开心,为什么总是要追问那些东西呢?


“我工资还比你高呢。你每天都想这些东西,工资还是那么少。”


无论被动还是主动,许多县域体制内年轻女性停留在了单身状态。


欧阳静的论文中,引用了一组她在中西部一个县城里拿到的数据。数据来自县里的民政局、组织部、人事局、团委、妇联、教育局和卫生局:


“D县自2008年以来新招聘总人数为2993人,其中女性1895人,在这些女性中,目前30岁以上未婚女性约有248人。”


这意味着,在8位女性中,至少有1位大龄未婚。在她们中间,很多是县城里最优秀的女性,比如女公务员、女干部等。




“找对象只有他挑的份儿”


选择单身,是因为县域女性择偶标准太高了吗?欧阳静并不这样认为。


在她看来,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社会,无论是北上广,还是中西部小县城,女性的择偶意愿从来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更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到了当代社会,女性才越来越多地选择单身?如果说,一线城市的女性单身,与频繁的职业流动有关,那为什么回归县城,生活稳定的女性,也有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欧阳静调研的D县,体制内单位在2008年~2018年期间的招聘人数中,女性占比是63.3%。其中,教育系统的男女比例失衡最严重,80.1%都是女老师。


体制内单位性别失衡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更多年轻、优秀的女孩子会选择回到县城。这通常与家庭的期待有关,父母更想让女儿留在身边,追求一份安稳的工作。而对男孩的要求,则是到大城市闯荡,才显得有本事。正如欧阳静的一位访谈者观察到的那样,“优秀的男青年都去大城市,回到小县城的都很一般。”


进体制的女生更多,也因为她们的考试能力和面试能力往往比男生更强。欧阳静在人事局的调研证实了这一点。在D县一次教师招考中,30多名男生报了名,进入面试的有7名,最后只录取了3位体育老师。其他科目录取的全是女性。主考干部说,单位太缺男老师,如果有男生进入面试,一般都会考虑录取,但这次淘汰的四位面试者“实在太差了,不敢要,怕误人子弟”。


考进体制的女生,大多自律,也能吃苦。欧阳静有一个女学生,农村出身,考进了县城的事业单位。为了能晋升,又读了公共管理在职硕士,欧阳静每次上课,都看见她坐在第一排的位置上。后来,她顺利从原单位考到县公务员,还跟欧阳静提到过,想读她的博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