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一篇发表在《国际氢能杂志》上的论文因审稿人要求加入不相关参考文献而引发的争议,最终论文被撤回。文章还探讨了学术出版体系中以期刊和审稿人为核心的问题,以及引用与学术评价体系、期刊影响力的关系,引用了多个案例和专家观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论文事件概述
《国际氢能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因审稿人要求加入13篇不相关参考文献而引发争议。作者拒绝引用后经历多轮审稿并最终发表,但随后编辑部发布了撤稿声明,道歉并对审稿人进行了处理。
关键观点2: 学术出版体系的系统性问题
以期刊和审稿人为核心的学术出版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审稿人要求加入参考文献的难题、引用与学术评价体系的关联、期刊影响力的影响等。这些问题在大型出版集团如爱思唯尔也有出现。
关键观点3: 引用问题的复杂性
引用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当引用也引发了诸多问题。技术手段可以监测自引和抱团互引,但在某些领域仍存在假阳性率较高的情况。数据监测防止抱团互引的尝试尚在实验阶段。
关键观点4: 期刊和审稿人的态度
期刊对事件的处理引起关注,一些期刊呼吁审稿人和作者遵守规范。审稿人的除名处理范围、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成为讨论焦点。
正文
“揭竿而起”,把审稿人的无理要求“挂”在网上的论文引发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生活在审稿人拒稿阴影下的研究者们的共鸣。相关截图传遍了各个科研社区,甚至《新科学家》杂志都在报道写道“
我们没有勇气在
论文
中反击,
但
我们就会尽职尽责,查阅所有
13
个参考资料
……看看自己
能
否
识别出
那
位匿名
的
同行评审员
”。
在欧美知名的
Reddit
社区,有人写道:“
这是很常见的。作者对此无能为力,因为他们
(审稿人)
是该领域的大人物,编辑不会反对,
甚至有时候,
他们
也会这样做
”。也有人在提到:“我敢打赌,作者一定是假设编辑会看到这段话,然后告诉审稿人,不许强迫作者引用垃圾引文,再把这段文字删掉。然而实际情况是,编辑没有仔细重读,这段文字就被留了下来……以一种让审稿人感到尴尬的方式。”
这种猜测几乎是对的,据知情人士透露,这篇论文经历过3轮审稿,第一轮修稿时作者拒绝引用这
13
篇无关参考文献,并通过多种方式联系编辑,报告两名审稿人的不当行为,要求更换审稿人,但没有得到回复。第二轮审稿意见中,审稿人坚持让作者引用这
些无关
参考文献。因此,作者在论文中加上了那段
“玩笑话”。出乎意料的是,编辑和审稿人都没有注意到那段不该出现的文字,第三轮审稿意见中,两个审稿人一致同意发表这篇论文。
而今,文章发表
5
个月,并已收获了两个引用,编辑部终于发布了正式的撤稿声明。声明
(见下图)
中指出:“
编辑
部
在此澄清,作者在此事中并无过错,其声誉和贡献不应受到质疑。我们向作者和期刊读者致以诚挚的歉意
”;而那位要求插入引文的审稿人将被“立即从期刊
(审稿人)
数据库中删除,以确保他们将来不再参与论文审阅”。
撤稿声明截图
编辑部道歉,审稿人除名,论文撤稿,作者也同意撤回。文章会重新投稿,重走一遍同行评议程序,且因为这篇文章并非
OA
,没有版面费,整个处理过程甚至不需要涉及到版面费的减免。然而,这次事件的背后,以期刊和审稿人为核心的学术出版体系,以及以影响因子为标杆的学术评价体系,其中的一些系统性风险,却并非这种简单处置可以解决的。
当评审员要求一个作者在文章中加入一篇参考文献时,拒绝是很困难的,因为,你会有被故意拒稿的风险。
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