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每个人手里拿着十几页操作手册,阿布找来一块白板,写满操作程序的代号,“完成一项,划掉一行”。
财务在办公室里,盯着数亿资产,准备往民生银行的账户转,“我要开始转了啊”,她冲门外的所有伙伴们喊。
所有人紧张得手心出汗,阿布想,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去,再无回头路了。
正如他所料,这一切才是刚刚开始。
资金存管之后,所有的用户,都需要在民生银行开一个子账户,“一个小小屏幕,用户一下要输入好几项信息”,产品部称,最“反人性”的是,每次购买理财产品,都需要再跳转到银行页面,输入一次交易密码。
能不能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给予一些退让和妥协?
多次的博弈和协商,民生银行的答案,依旧是否定的。
民生银行的底线,就是安全合规,就怕平台可以绕过用户,私自将资金转出。
上线第二天,十几位客服的电话被打爆,用户就是不理解:“为什么和以前不一样了?这也太麻烦,体验太差了”。
运营部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用户转化率,有了明显的下降。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业内还没有这样的尝试,用户也不理解,就连产品部也搞不懂:“为什么要牺牲用户体验和转化,来做一件如此麻烦的事?”
在存管上线的那天,人人贷的员工转发了一张图片,图片的背景是奥斯卡闪闪发光的小金人——他们为自己,颁发了“最严格资金存管奖”。
这带着某种戏谑的调侃,述说了背后的那段艰辛。他们说:“美好的事情值得等待。”
不久之后,他们就将发现,当时所有的折腾和等待,都是值得的。
监管第一次将银行拉入网贷行业的发展长河,是在2015年7月。
《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要求网贷平台设立银行资金存管,以实现客户资金与平台自身资金的分账管理。
全文6000多字,却大概划出了网贷行业的最终宿命。当即就有网贷老板表示:“银行存管,无论花多少钱都要做!”
“这是一门好生意”,吴斌早年做P2P平台系统研发,后加入某平台成为总监,一直混迹在网贷圈的他,敏锐地发现,可以通过这波监管,赚取红利。
任何监管的闸门落下之时,被监管者就如无头苍蝇,寻找出口,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掮客,将成为食利者。
此前,银行和网贷平台关系紧张:网贷平台是银行眼中的咋咋呼呼的搅局者;银行是网贷平台眼中墨守成规的老顽固。
监管的一声令下,双方这种莫名的僵持,出现了一次暧昧的松动。
平台开始主动示好,但大多银行还是高高在上,冷眼旁观。
但部分城商行迫于业务压力,开始对网贷这块“肥肉”垂涎欲滴。吴斌发现,一些分支行还是背着总行,在外面“偷食”,私自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