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陆家嘴制高点
汇集千人智囊团,打造陆家嘴顶级投资者生态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陆家嘴制高点

不足300万人的县城,经济增长1450倍,人均GDP超韩国,凭什么?

陆家嘴制高点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9-10-26 18:1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思想解放路:

善于借力,甩掉“小六子”的贫困帽

当总结昆山经验时,我们绕不过 “昆山之路”和它的开创者、昆山原市委书记吴克铨 。他带领昆山人,走出了一条“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之路。

谁又曾想到今天的昆山曾经是贫困的“小六子”。

20世纪60年代,昆山还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县,“穷土、恶水、血吸虫”是当时昆山留给人们的印象。即便昆山是苏州的“半只米袋子”,却也在苏州6个县里排名垫底。

昆山想搞工业,面临的情况是“五缺”:缺资金、缺技术、缺设备、缺人才、缺管理经验 。但昆山也有自己的优势: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土地多、水面多,农副产品丰富;劳动力多,而且廉价。

作为江苏距离上海最近的城市, 昆山决定转变思路,尤其是发挥离上海近的位置优势,借上海的“东风”来发展

“要发展,靠上海”,成为昆山百姓家喻户晓的口号。昆山统一横向联合、跟上海合作的思想,各行各业跟上海搞联营,纺织工业更是全行业跟上海联营。

此后,昆山又抓住了和贵州风华冰箱厂合作的机会,一列火车把整个风华厂全部拉了过来。然后把“联合”的思路延伸到了“三线”军工企业,扩散到全国各地……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宣炳龙曾说:

原来因为苦、因为穷,把广大基层干部、广大人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现在来讲我说还要坚持这一条, 思想解放再解放,经济发展再发展,哪一天我们的思想解放停止了,我们的观念转变停止了,可能我们的发展也就此停止了



正是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善于借力,昆山逐渐摘掉了“小六子”的帽子。自1989年起,昆山人均收入已是苏州6县第一,在省里也名列前茅。直至2004年,昆山超过了广东顺德,一直稳坐县域经济的头把交椅。昆山也成为“上海的后花园”,不少上海人在昆山买房定居。


创新路: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经济增长1450多倍

“外向型经济看昆山”是外界对昆山的印象,而这是不断创新的道路,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

昆山起步时,在分析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时,意识到在号称“乡镇工业摇篮”的苏南地区,自己再走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只会永远落在兄弟县市的后边,应该抓住机会,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

1984年,昆山市委市政府曾赴深圳学习“取经”。年底,昆山领导决定一改当时“村村冒烟、家家点火”的生产方式,硬是靠着“敢想、敢当、敢为”的一股子劲,“不等、不靠、不要”,将城东一块3.75平方公里的农田办起了全中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一无国家投资,二无省里贷款。

昆山之所以当时不敢叫“开发区”,因为没有经过国家批准,自己偷偷搞的,于是只能叫“工业小区”。

谁料到这个“黑户开发区”,在1989年工业产值就超过了5亿元,在全国开发区中,仅次于广州开发区和上海闵行开发区。

1992年,“自费开发”的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国家级开发区序列,成为除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外,唯一获得“国批”的县级开发区, “自费开发”和“14+1”成了昆山开发区的金字招牌。

而昆山外向型经济发展做了“三大首创”:首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首创举办外商独资企业、首创自建开发区。

正是凭着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此后,昆山创造出了诸多“第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