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慈怀读书会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慈怀读书会

人生下半场,请提前储备老去的勇气

慈怀读书会  · 公众号  · 读书  · 2025-01-18 06:2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人到中年,总觉得前方有一道无形的线,一旦跨过,所有的能力将迅速消失,而且流失的速度,和年轻时获得他们时一样快。

只是这条线划在哪里,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

有些人会觉得是35岁,有人觉得是50岁,而有些人则觉得,这条线永远在前方。

在《学到老》这部纪录片中,作家周轶君采访了一个养老社区里的40位高龄长者:

有现龄96岁的老奶奶,从80岁开始学习宋词,每周开一节宋词鉴赏课,并计划出一本书;

还有一位85岁的老教授,用9年多的时间撰写了500万字的书稿。

除此之外,社区中的其他老人每天也都要上一节数独课,用烧脑的计算激活大脑前额叶区,以保证自己有充沛的智力继续学习。

在网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提问:#快50岁的人还可以学点东西吗#,#人到中年学习还有用吗#,每个提问背后,都充斥着“来不及”的焦虑。

岸见一郎本人六十岁时开始自学韩语,虽然精力和记忆力不如从前,但多年的外语学习经验让他找到了很多省力的方法,两年后就达到了自由阅读的水平。

在一次演讲中他谈到自己的这段学习经历,一位老先生站了起来,说自己也是从六十多岁开始学习中文,并鼓励在场的听众,“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在岸见一郎看来,很多人之所以不相信这句话,是因为无法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记忆力变差,可支配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不可能再学会一项新技能。

可事实却是,只要像年轻时一样努力,不论是掌握一门全新的语言,还是探索全新的领域,都能取得好成绩。

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逐步熄灭竞争欲和胜负欲,逐步对他人的评价脱敏,然后实实在在的,为昨天没做到,但今天能做到的事而欢喜。

只要第二天的太阳照常升起,这种欢喜就能继续。

有了这份向前看的勇气,你就有无限的时间,把年轻时想做却没做成的事,再试着做一遍。

例如尝试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读一本年轻时没有读下去的书,你一定会发现别有洞天。


做加法
跨越“但是”的壁垒

我们常说,人到中年要学会做减法,剔除多余的损耗,节约有限的精力。但有时候,加法的心态也同样重要。

岸见一郎在五十岁时做了一次大手术,在枯燥艰难的复健过程中,他发现保持信心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和身边的病友比较,只和前一天的自己比较,这样每进一步,都是巨大的喜悦。

很多缺乏行动力,或者在行动中轻易放弃的人,就是习惯性地做减法。

他们会琢磨,现实中的自己比理想中的自己差多少,比身边人的成就又差多少。

这样的减法做完了,心气也就耗尽了。

是与理想的自己相减之后,或者是与他人的成就相减之后的自己。

为了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以后的人生,我们需要学会“做加法”,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积累与进步上。

岸见一郎就是以这种心态度过了复健期,临出院时,他问主治医生能不能去跑马拉松。医生说“试试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