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北平“消失”72小时:一场风灾如何催生中国首个气象局?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5-19 20:4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在上海方面,还有:


“及九江、八洞、五湖、四海行雨龙位,由道士百零八人,启建无上黄箓禳灾祷雨大醮及诵‘九天雷祖玉枢宝经’、‘木郎歌’等,总计七昼夜。”


1934年夏天,久旱不雨,各地又开始举办各式各样的祈祷。湖南省府曹代主席赴城隍庙祀神祭雨;上海则有浦东二千余人向龙王跪拜祈雨。各地民众迎神赛会来祈雨的,就更不知有多少。


为破除迷信,1935年竺可桢对收集到的全国气象记录,一一进行统计分析,制成图表,进行研究,并以《中国气候概论》为题着手撰写文章,总结出决定中国气候的三因子:海陆分布,山岳阻隔,风暴活动。


说回本文开头的北平大风。大风裹挟沙土,引起沙尘暴,在古代被称为“黄雾”或者“霾”,被视为上天降祸人间。这种对于天灾的认识显然是不科学的。而只有正确认识灾害,才能够预防和治理灾害,把灾害对人的危害降到最低。所以,当时的报纸也在努力给大众普及相关科学知识。


1936年4月24日,《大公报》刊载《平市昨日黄风蔽空 与去岁风灾时相似 专家发表大风原因》:


“年年春末,因地理关系,均难免有此暴风。缘西伯利亚为高气压所盘踞,赤道区及太平洋北部,则为低气压区,故我国恒有大陆季风……”


巫禳的习俗,不断上演,与此同时,不断在为破除迷信而努力,科学的知识在传播,两者共存是当时的情状。


天气预报的背后


在中国,气象观测站设立的时间并不算太晚,然而早期中国土地上的气象活动都是外国人开展的,由外国人所办的气象台在中国发布天气预报。


中国近代的第一张气象观测站网,是由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所建。为了获取中国沿江沿海气象情报,保障各国船舶航行安全,也可以说是为了保障各国侵华利益不受损害,赫德决定在中国海关设立气象观测站,从1870年开始,清政府在各海关及主要灯塔所在地,逐步设立了气象观测站。1872年12月1日,耶稣会在徐家汇建立观象台,正式进行天文和气象观测。当时这个台的外国人公然对中国雇员声称:中国人是不可能从事此项工作的。


然而气象观测关系民生,又是战时不可缺少的情报。竺可桢先生曾说:


“欧美异邦,对于我国气候尚不惜巨资,深入腹地以求之,则我国人安能长此袖手任人越俎哉。”


1912年,新成立的民国政府接管了位于北京建国门立交桥西南侧的北京古观象台,改建为中央观象台,这是我国自主创办的第一个气象台。1913年聘任气象学家蒋丙然为气象科科长。1913年7月气象科正式开展工作,蒋丙然首先开辟观测场,自己设计并制造了量雨计和英式百叶箱,购置毛发湿度计、空盒气压表及干湿球温度表等,每天早中晚观测温度、湿度和气压各3次。但天气预报的要求更高,气象预报需绘制天气图,而绘制天气图需要各地更广泛的气象资料,虽然中央观象台正在尝试气象观测,却依旧无法发布天气预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