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定可以贡献更多力量。”
吴文俊想了想,那就试试吧!
果不其然,他顺利考入上海交大,
走进这个被各种定理、公式,
还有逻辑推导环绕的世界,
吴文俊才发现其中的魅力。
这门“无孔不入”的学科,
激起了他巨大的乐趣。
1937年,上海沦陷,
母校的奖学金被中断。
吴文俊正想着如何解决困难,
不料老校长陈群找到了他,
表示可以继续提供奖学金,
吴文俊却断然拒绝。
原来那时,他早已经听说,
这位老校长投靠汪伪政府,
成了一名可耻的汉奸。
吴文俊苦苦撑到大学毕业,
结果一毕业,陈群又来找他,
说有一个研究所希望他去。
去研究所,专心钻研学问,
这可是吴文俊最想要的,
可他知道,那是替日本人做事,
便再次拒绝了陈群。
因不愿与汪伪合作,
毕业后,吴文俊当了老师,
这期间还曾失业半年。
在动荡的环境中谋生,
耗尽了他全部心力,
根本无法静下心来研究数学。
可对于自己当初的决定,
吴文俊从来就没有后悔。
做学问、钻研数学,
最终为的是报效国家,
给侵略者做事,禽兽不如!
就这样历经5年潜伏期后,
吴文俊经人引荐,
认识了一个重要的引路人,
那就是数学大师,陈省身。
当时,他信心满满,
将自学的东西拿给陈省身看,
陈老看罢,摇摇头说:
“你这个方向不对,
这样走下去是没有前途的。”
吴文俊听了,心里“咯噔”一下,
向来没什么胆量的他赶紧问:
“陈先生,我能去你的数学所吗?”
陈省身没有当即回复,
只在送吴文俊出门时说:
“你的事,我放在心上。”
吴老和陈老
两天之后,
吴文俊接到通知,
到了数学所图书馆工作。
“那我就得其所哉了,
每天就泡在里面看书。”
吴文俊看得太过痴迷,
直到有一天,陈老来看他,
轻轻将他身前的书合上说:
“你不能光看书,还要还债。”
还债?吴文俊听不明白。
陈省身就说:“人家这么多书,
你看了之后,就等于欠了债,
要想还债,就该用同样的方式,
写出和这一样好的文章。”
吴文俊这才明白恩师的意思,
随后一段时间,研究所的人,
发现吴文俊整日沉默寡言,
一个人在花廊里走来走去。
刚到研究所时,
大家都说陈省身,
招来了个木讷的书呆子。
直到最具权威的美国《数学年刊》,
刊载了吴文俊的一个公式,
所有人才对他刮目相看。
原来,他一直在思考问题。
那时,美国数学家惠特尼,
推导出一个著名的“对偶定理”,
这是一个基本的公式,
可是证明长得异乎寻常,
“总有十几页、几十页长,
没法在杂志上发表,
完全都可以出一本书了。”
在经过一番精心推导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