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此外,每年来港收购上市公司的企业数量不小。为什么呢?
第一点,一些企业可能觉得香港上市公司估值比较低,这样的公司可能有盈利的机会;
第二点,收购者想的是,被收购方的业务可能会跟自己公司的业务有协同的效应;
第三点原因可能是借壳上市,即收购一个比较小的上市公司,把自己的业务注入进去也好,或通过被收购的公司去收购其他业务,从而达到一个上市的目标。
那为何借壳上市呢?一些人可能觉得借壳上市会比较有效率;也有些人觉得如果把资产去申请上市可能会遭受市场风险,如果市场行情不好,就很难融资,而借壳上市可以降低有关风险。
我们看15年,主板借壳上市的数量有33家,创业板则只有6家,16年到现在为止,借壳上市的数量是10家。
这几张图(指下面两张图)展示的是一些公司上市后,股价随时间变化的表现。
2016年部分公司主板上市后的股价表现
(图片可点击放大查看)
图片来源:云锋金融
数据来源:港交所
2016年部分公司创业板上市后的股价表现
(图片可点击放大查看)
图片来源:云锋金融
数据来源:港交所
我念书时,书上的理论告诉我,一家公司新上市,一般需要平衡发行人的利益与市场整体的利益,即
一方面我们希望融资金额越大越好,一方面我们也希望留一些空间给投资者
,让他们认购股份时能有盈利。
港股主板市场基本符合这一理论,会有一些空间留给投资者来盈利,不过相对国内市场来说,这一空间比较小,甚至有些公司上市当天跌破发行价。
再来看创业板,上市后股价变动与书中的理论差不多。但创业板公司上市后股价升幅往往会比较大,很多股票第一天都有超过9倍、10倍的升幅,一个月之后股价达到20倍升幅的也有,其中最厉害的一家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当天,股价翻了15倍,上市后一个月升幅达26-27倍,这一情况在整个香港市场来说都比较罕见——我记得这家公司在港上市时,是香港报纸娱乐版的头条新闻。
除了上述因素,上市后股价波动跟上市时筹集的金额大小也有关。
于2015年上市的股价表现(首五大集资额)
图片来源:云锋金融
数据来源:港交所
从融资规模来看,15年最大的5家新上市公司,只有一家的股价如今还维持在发行价附近,其他的可能股价都比发行价低。
而15年融资规模最小5家的股价是怎样一个表现呢?
于2015年上市的股价表现(最少集资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