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果壳
果壳网(Guokr.com)是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果壳

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是如何众叛亲离的

果壳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2-03 20: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作者在从事健康记者工作的过程中,如何有效辟谣、揭露真相,引导公众以科学为基础做出健康决策的经历和感受。文章提到了作者在工作中遭遇的挑战,如名人影响力的双刃剑作用、替代医学的微妙情绪、疫苗问题的复杂性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本文介绍了作者如何有效辟谣,引导公众认清媒体报道与研究工作之间的鸿沟,让公众明白什么样的东西才算是医学证据,以及为什么不要轻信名人的医学建议。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身为健康记者,他每天都会报道新出现的怪病、流行病的爆发和其他各种疾病,这让他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要保护自己和他爱的人,尽量提前预防。作者呼吁大家警惕夸大其词的医学新闻,回归基于证据的思路,不要轻信天花乱坠的吹嘘。

关键观点2: 作者指出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困难性。

作者认为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但困难的任务,需要全球卫生治理工作的推进和大家的警觉。他提醒大家要关注那些真正对健康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教育、平等和环境。

关键观点3: 文章强调了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作用。

作者认为媒体应该致力于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大众能理解的形式,帮助公众做出正确的健康决策和拥护真正理解的公共政策。同时强调要让公众认识到科学的价值,不要依赖道听途说与迷信。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不过话说回来,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名人的影响力是公众健康教育的有力工具。

2016年早些时候,查理•辛(Charlie Sheen)宣布自己检出了HIV阳性,《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发表了一篇探索此事影响力的论文。研究者发现,就在查理•辛宣布这个消息以后,“美国人在谷歌上搜索HIV相关信息的次数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人们搜索的不光是这位演员的八卦,还有关于HIV的各种信息: 如何检测,如何预防,是否应该使用安全套。 研究者表示,查理•辛的发言是“过去十年来美国影响力最大的HIV预防宣传事件”。

我觉得这事儿可以算是个里程碑,它意味着 名人(包括活跃的名医生)可以通过一些奇怪的方式完成公众健康教育


讨论替代医学

让我险些失去朋友

在我刚刚踏足这个行业,开始检视那些流行的膳食补充剂背后的科学依据时,我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我震惊地发现,消费者根本无从得知自己每天服用的保健品是否安全有效,也没有任何途径搞清这些玩意儿的成分,主要是因为这方面的管理规定几近空白。我还发现,尽管排毒疗法、顺势疗法的鼓吹者大肆宣扬它们的神奇效果,但他们提出的所谓证据却总是似是而非……澳大利亚政府对顺势疗法背后的科学证据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详尽调查,最后发现,这种方法根本就不管用,就是这样。调查论文的作者建议大家不要再浪费时间、金钱乃至健康去尝试这些垃圾“科学”。

但是,当我把这些事告诉亲朋好友的时候,人们的反应却相当微妙。

我很快明白, 对很多人来说,替代医学更像是宗教,而不是科学 。企图用缺乏科学证据的理由来“唤醒”人们很可能会被视作冒犯。于是我开始进一步思考,揭露真相就一定能改变大家的看法吗?有时候也许会适得其反。同情似乎更管用,虽然这并不需要扭转人们的观点。

不可否认,替代医学可能确实让人“感觉很好”。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顺便说一下,谈到 疫苗 的时候,这类冲突变得更加剧烈。尽管有大量科学证据表明疫苗利大于弊,但仍有许多聪明人不愿意给自己的孩子打针。他们觉得既然宝宝很健康,那么似乎没必要非得给他扎上十几针。要如实反映这种微妙的情绪,远比将所有反疫苗人士描绘成虐童者困难得多。

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不过我的确在深入思考, 该如何打动这些对科学持有怀疑态度的人们,而不是一味试图用大道理说服他们 。我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该如何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不光要击败伪科学的鼓吹者,还要深入地挖出他们背后的支持者和驱动者。


大家痴迷于神奇疗法

和奇妙捷径的时候

我总用朴素的证据泼冷水

这一点在减肥的话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某种膳食减肥或者运动减肥的方法风行一时,我写过许多这方面的文章,最后 总是得出同一个无聊的结论 这套新花样 根本无法 达到鼓吹者宣称的快速减重功效 。长期来看,你的体重和体型绝不可能因此出现剧变,倒是你的支票簿铁定会日渐苗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