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希尔德·多敏:在坠落的边缘,走向奇迹与家园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25-05-25 1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非凡的“轻盈”


在保罗·策兰的阅读轨道上,我们似乎无法遇上多敏。从直观的阅读感受而言,多敏与策兰,或是两条平行的诗歌线,又或是在某个点上隐秘的相交,这也许正要求我们,重新寻找进入多敏诗歌的路径。


不妨,首先从多敏的一首诗——《突围》读起:


这根绳

以囚犯的方式

由床单编织而成

我哭泣过的床单

我把绳子绕到身上

一条潜水绳

绕住我的身体

我纵身一跃

潜入水中

远离白天

潜到地球的另一端

我浮出水面

在那里我想

更自由地呼吸

在那里我想发明

一种新的字母表

每一个字母都有效


这首诗有一个很长的副标题:“致保罗·策兰,彼得·松迪,让·阿梅里,他们不想再活下去”。多敏此诗致意的三位人物,都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犹太裔知识分子和作家,三人都有十分惨痛、难以言说、无法摆脱的集中营经历,如让·阿梅里 (又译让·埃默里) 就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因背负着集中营、大屠杀的精神创伤,而在1970年代先后自杀辞世。多敏写这首诗,既是与三位“同时代人”的灵魂对话,但多少也带有某种自我辩驳的意味,彰显出多敏特殊的身份与位置。尽管有迁徙多国、颠沛流离的流亡经历,但与策兰他们的遭遇相比,多敏的经验还是显得相对“轻松”,而不那么难以化解。对多敏来说,作为一个战后的幸存者,语言、写作并未形成某种沉默的深渊,相反,却是拯救自我,向外“突围”的“潜水绳”。


希尔德·多敏。


因此,在多敏的笔下,一方面,可以看到令人惊悚的对流亡经验的刻画:


他像置身于缓慢的时间厨房

被高压泪水烹煮

直到骨头上的肉变软

再压入最细的苦筛

不会遗漏一点一滴

无情的滤布将他过滤

直到最后一粒自尊

也被留在了上面


但另一方面,对流亡的书写,多敏总是会透露出非凡的“轻盈”,就如在这同一首诗里,同一个“被击中者”:


或者仿佛从第十层

或第二十层

——差异微小——

冒险跳下

没有保护网

双脚落在

时代广场的中央

在红灯亮起前

侥幸逃脱汽车疯狂的喇叭。

但一种轻盈

留在了

他身上

如同鸟的轻盈。

——《被击中者》


生死流亡的沉重,在劫后余生的回望中,内在地含有一种轻捷之感。仿佛历经磨难、流转迁徙的候鸟。多敏诗歌关于流亡与回归主题的表达,往往关注某些日常的时刻,采用温暖的意象,充溢着明亮的色彩,尽管背后的悲伤与惊惧总会在轻柔的词语间流出,但最终又都归于希望与信任。从这一意图出发,流亡与回归,沉重与轻盈,族群与个人,种种缠绕的两难关系,被多敏以一个十分凝练的意象传达出来,从而在创伤记忆的纠缠之中,保留一次突围的契机:


炉中盘,

你被烧灼。

被泪水刻蚀,

釉色来自谦卑

覆盖了微笑

羞涩的微光。

你每天都在经受

点点滴滴的伤害,

直到愿望与哀叹熔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