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而我满脑袋只有一个念头:no,这样的生活再坚持3年,我会崩溃的。
于是,我忍受不了北京地铁的拥挤,我不愿承受北京租房的高房租,我选择离开。
但我仅仅离开了一年多,就又回来了。因为,我想念北京的朋友,想念北京随时可以看话剧,电影,想念每周六小西天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讲座,想念簋街的龙虾以及和朋友们深更半夜吃着龙虾撸着串聊着电影小说剧本的无话不谈,想念北京更宽容更美好的陌生人社会。
2014年,我在一家网络科技公司任社区运营经理,也在知春路,那时,我发誓再也不要挤地铁,宁愿在公司附近租房子,我和两个朋友合租了一间主卧,上班距离公司步行5分钟,再也不必挤地铁了。
但是,这一次,我也只待了不到一年,就再次逃离了。
这次,不是因为挤地铁(事实上,我几乎不挤地铁了,出行都打车),也不是因为租住环境,而是因为,梦想。
是的,你没看错,为了梦想。
当时我的薪水+稿费,大约每月收入3w左右,但是,非常累。几乎是7*24小时无休待命,做过运营的小伙伴都懂,总裁一个指令,就得立即执行,而我除了工作,还在写小说,每天下班后写一小时,周六周末写,越来越累,后来我又开始怀疑人生:难道我这么拼,只是为了赚钱?
最后我觉得相比赚钱,我还是更喜欢写小说,我想完成自己的写作理想,而工作已经不允许我继续写小说,我必须在二者之间做一个抉择,我选择了理想,选择放弃工作,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结果呢?
结果就是3年后的现在,我不得不想方设法去广州买房,因为,北上广深四个地方,惟有广州的房价是我勉强能搭上车的。
当年我以为理想大过天,后来,我却发现,并不是离开了北京,我就能完成自己的写作理想,逃离压力,逃离世俗,不会让你成功,只会让你变得更狭隘。
当我选择逃离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在承受的痛苦时,我曾一度以为自己成功了,而事实告诉我,只不过是“看起来逃避了该承受的痛苦”,早晚有一天,你本该承受的,会加倍加诸于身。
这两天,知乎有个帖子“北京的房价是不是正在透支年轻人的创造力”,里面有个高赞回答说,去尼玛的良好教育,去尼玛的最好的医疗,我要离开北京,我要住大房子,开跑车,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嗯哼,如果你打算一辈子单身,那么,这的确可以。
可是,如果你要结婚,你要有孩子,你要为了你孩子的教育质量考虑,或者,仅仅只是为了人文环境,你就会发现,三四线城市,根本无法容纳你在北京淬炼过的灵魂。
离开北京后,我在老家买了房子,心想我一个写作的人,在哪儿都可以写,安静的环境有利于创作,结果却是,买了房子两年,至今没有不动产权证。
因为小县城里房管局、国土局、税务局争权夺利互相扯皮,搞不清楚如何办证;去办理身份证、各种通行证,公务人员一脸高冷加恶声恶气,在一切都靠熟人关系的“人情社会”里,我格格不入,像个异类。
我也没有朋友,我怀念在北京时,遇到的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的话题围绕着电影,小说,剧本,创作,我能清晰感受到整个行业的脉络。而回到老家,你知道的,有能力的人,都不会留在一个没有创造力的地方。
小区里的人三教九流,孩子在楼下玩,跟小区的小朋友学了一口脏话回来,他高高兴兴拿着游戏机下楼分享,别的小朋友认为他在装逼;小地方的教育水准,则只认分数,我希望培养他一两种兴趣爱好,但没有一个靠谱的培训机构。
而反观我腾讯前领导家的孩子,比我家小朋友小6个月,但已经考了国家播音主持二级证书,从小学习迪士尼英语,老师是外教;画画很赞,身为漫画家的大熊认为那孩子美学素养很高;情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各项素质均已远远超出我家孩子的水平。
如果我继续留在四线城市,在大概率上,我领导家的孩子,将来无论是能力、个人素养,魅力、各项水准都远远将我的孩子甩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