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RMB交易与研究
人民币交易与研究论坛由海内外从事交易、研究、监管的各方人士组成,旨在搭建市场参与者与政策监管层的交流平台、传递市场一线声音、以市场化力量推动中国金融市场进步及人民币国际化水到渠成。目前,平台已是中国最大的FICC领域深度信息提供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RMB交易与研究

深度 | 汇率政策已具备实现“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能力

RMB交易与研究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10-15 0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其次,全球化之所以成为不可逆的经济运行趋势,是因为在资源稀缺的客观约束和优化配置效率的主观要求下,伴随交通、信息等技术手段的升级,使得产业链全球化分工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持续提升,就此而言全球化等同于一体化,其结果就是相比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动性不足,资本的跨境流动近乎是呈指数级增长的,而汇率也自然就成为维系全球化/一体化的主要纽带(易纲,2000)。


由此,出现四个变化:


  • 汇率制度安排在各国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份量越来越重。

  • 浮动汇率制度被越来越多国家所采纳。

  • 资本跨境自由流动的诉求越来越强,但也伴生了以投机获利为目的对冲基金等国际金融大鳄。

  • 汇率风险由主要取决于汇率制度安排逐渐变迁为资本跨境流动等因素的干扰。


结果就是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环境下,已经很难通过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来实现汇率稳定目标,更不要说固定汇率制度本身较高的维护成本和引起的效率损失。


第三,一般意义而言,封闭型经济体的经济政策只需实现三个目标:物价稳定、就业充分和经济增长;开放型经济体的目标则还要增加一项——国际收支平衡;对于转轨的新兴经济体而言,在这四个目标基础上还要增加实现转轨的其他目标。例如中国,目前目标就是“4+2”模式——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改革开放、发展金融市场(周小川,2016),在理论上只有手段数量超过目标数量,目标才有可能完成,即“丁伯跟法则”。 因此,要实现如此多目标,就需要十分复杂的政策组合。


第四,中国的经济总量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均已稳居全球第二,作为经济大国, 无论是从主观愿望,还是客观需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自然成为人民币的目标,入篮SDR就是此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当然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走很长的路,但在此目标下,资本自由流动和灵活、弹性、完全浮动的市场化汇率作为路径方向却是确定的,而经济大国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要求自不必多言。


综合以上四点, 结论就是:对于中国的金融政策而言,一个客观要求就是必须要实现对“三角”的兼顾。 就实践结果而言,中国确实也实现了“兼顾”, 渐进式地取消了资本管制、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也逐步得以构建完成, 期间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并未出现完全失控,即没有出现爆炸性结果——金融危机。


那么,中国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关键点在于相机抉择地调整政策参数。 由于中国兼具一个大的转轨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特征,所以不同阶段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点是有巨大差异的,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一方面增加了政策安排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为政策能够有所侧重提供了“可乘之机”,即中国面临的“不可能三角”是非等边的(孙国峰,2017),所以只能相机抉择,而非是“条件论”和“顺序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