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讲述了乾隆皇帝在清朝统治期间展现的政治才能和统治艺术,包括其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奏折制度的使用以及处理甘肃冒赈案的过程。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乾隆皇帝的个人简介及其统治时期的特点
乾隆皇帝在位时间长,善于利用奏折制度管理官僚队伍,但在晚年出现贪腐问题。
关键观点2: 奏折制度在乾隆皇帝管理官僚队伍中的作用
奏折制度使乾隆帝能够直接了解地方情况,监督官僚行为,加强中央集权。但官僚们也可能利用奏折制度来蒙骗皇帝。
关键观点3: 甘肃冒赈案的详细经过和影响
甘肃冒赈案是清朝第一大贪污案,涉及官员众多,暴露了官僚队伍的贪腐问题,对清朝统治造成严重影响。乾隆帝在处理此案时展现出精明的政治手腕,但也暴露出监管不力的问题。
关键观点4: 乾隆帝处理甘肃冒赈案的方式及其后果
乾隆帝通过密折制度发现了甘肃冒赈案,并严厉惩处涉案官员。但此案也暴露出官僚队伍的腐败问题,最终导致了清王朝根基的腐蚀和康乾盛世的落幕。
正文
“该堂官等竟以朕为不谙事务,任意饰词朦混,甚属乖谬。”
于是小题大做、杀一儆百,工部尚书来保、赵殿最,侍郎阿克敦、韩光基等或遭降级,或被调用,最轻的也受到罚俸处理,整个工部衙门几乎被一网打尽。此事一出,满朝大臣都为之震悚,对这位看似宽仁的年轻皇帝再不敢有丝毫小觑。
奏折成为乾隆帝监督官僚、整顿吏治的利器。在平定回部时,主帅雅尔哈善指挥失误,不但没能攻下库车城,还大意放跑了本已被围困的小和卓霍集占。为掩盖自己的错误,雅尔哈善将责任推给副都统顺德讷和提督马得胜。然而,乾隆帝对比了雅尔哈善前后上的所有奏折,再结合其他人的奏报,将他的所作所为看得一清二楚,最终将其羁押回京依法惩处。由此可见,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官僚们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乾隆帝的法眼,想要徇私舞弊、欺瞒皇帝的难度极高。
对于乾隆帝明察秋毫、乾纲独断的执政风格,御史储麟趾曾大胆上奏道:“臣蠡测管窥,以为自古人主患不明,惟皇上患明之太过。自古人主患不断,惟皇上患断之太速。”意在指出皇帝明察太过,师心自用,当然也不乏对皇帝的恭维之意。
乾隆帝有过人的精力和才智,又善于玩弄各种权术,但毕竟政务丛杂,日理万机,一人面对这庞大的官僚机器,难免会有疏漏和失误。终于,乾隆帝晚年爆发了“甘肃冒赈案”。
乾隆四十六年
(1781)
三月,甘肃循化厅
(今青海循化县)
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不满清朝的歧视和压迫,率撒拉人、回民起事反清,杀死领兵弹压的兰州知府杨士玑、河州副将新柱,直逼省会兰州。乾隆帝唯恐兰州不保,谕令军机大臣和珅、大学士阿桂赴甘,并急调各地援军进剿。然而,官军迟迟未能取得战果,局势就此僵持下来。乾隆帝对此十分不满,将陕甘总督勒尔谨撤职下狱,和珅和阿桂不得不在奏折中以甘肃阴雨不断、延滞用兵为由,替自己申辩。
师老兵疲之际,筹集军饷成为首要难题。或许是为了邀功媚上,时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主动向皇帝上奏,表示愿捐出自己历年积存的廉俸银四万两,以充军饷。
王廷赞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道奏折竟惹出天大的麻烦。收到奏折后,乾隆帝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绽:“王廷赞仅任甘肃藩司,何以家计充裕?”清朝的布政使主管一省的财政、人事、刑名。甘肃地处偏远,官场清苦,以王廷赞的收入不应该攒下四万两银子。几乎同一时期,已远调浙江升任巡抚的前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也上奏称愿捐献五十万两银子修筑海塘,以防海水倒灌。连续两任甘肃布政使都有如此多的家产,引起了乾隆帝的警惕,再联想当年王亶望在甘肃任职期间连年奏报地方干旱,和珅和阿桂却称甘肃连日多雨,其中必有蹊跷。他当即传谕阿桂和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严密访查王廷赞因何家道充裕,是否与甘肃捐监一事有关。
清代时期,甘肃常受灾情,当地百姓生活困苦。清初曾规定,凡愿意取得监生资格的读书人,须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捐交粮食,在灾荒时用以赈济灾民,就可以应试入官,时称“捐监”,后一度废除。乾隆三十九年
(1874)
,王亶望任甘肃布政使,上奏称甘肃连年干旱,粮食仓储不足,请求恢复捐监以便赈灾,获得了批准。但实际上,王亶望只是把捐监作为幌子,为肆意侵贪创造机会。按规定,每名监生捐粮43石,王亶望却改收银子47两,另外加办公银、杂费银8两,合计每名监生实际捐银55两。由于清代财政制度对捐款的收支有严格要求,王亶望便要求全省各府县每年都要上报灾情,并提前为它们准备好“剧本”,按照各县报灾的轻重,定出收捐数额,由藩司将预定单发给各县,由各县照单开赈。就这样,通过全省各级官员的配合,王亶望编造出一个非常细致的捐款开销清单,并造假蒙骗了前来调查的刑部尚书袁守侗,让一向精明的乾隆帝也被摆了一道。仅仅不到三年,甘肃省就收到捐监银600多万两,其中一半落入王亶望的口袋,剩余则被上百名各级官员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