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所以你看
古代知识的分子,他总要依附一个领导或者组织才能成事,
要是遇不上,人生基本一片灰暗,这块
请参考姜子牙早年的夫妻生活。
运气再不好一点,碰到一个没啥创业机会的年代,连幕僚都没得做;就只好寄情山水,要么学孔子四处旅游代课,搞搞自媒体,收点冷猪肉做学费,要么学竹林七贤,没事几个文人开开怕踢,喝点小酒做做酸诗,感慨世道混蛋,美国人民都不需要我,
真是,又穷又酸。
所以知识分子这个群体,你让他们立德立言可以,你让他们立身立业,完全做不到,原因就是,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在老百姓看来,是无用之学,仅此而已。
但现在还这样吗?
2、把时代的焦虑看做一种「红利」,背后是认知的市场
知识分子在这世上生存这么艰难,就需要做点事,让外界重视起来,于是,就有了百家争鸣,文艺复兴,自媒体的兴起,罗辑思维的诞生,水平上也许有高低,但还是同样的本质。
表面上看,罗辑思维是一款视频节目。
拉近了看,是一个说书的胖子。
往深了看,是一套信息处理和筛选发布机制。
过去我们听过一种说法,说罗胖在上面,对下面
传达了某种焦虑,
然后这么说的人都觉得他混蛋。我有一个朋友就是这么说的,最近他还关闭了朋友圈,所以舍予兄在这里黑他也看不到。
▼
但你认真想想,这个时代的焦虑,怎么可能是罗辑思维一个视频节目能传递出来的嘛。那么,
我们倒是认真分析下,焦虑到底是从哪来?我这边列举了一些:
北上广的房价潮起潮落让你焦虑
出门打不到车,不会用微信,你的父母很焦虑
1988年被称作中年人,也会觉得年龄上很焦虑
打开朋友圈,男人每天看到的信息都是90后创业融资,觉得自己活得特别不成功,女人打开看到的是锥子网红脸,觉得镜子里自己这张脸实在看不下去,焦虑
这种焦虑的背后的真相,是应对一个科技快速变化的时代的新规则时,所造成的无所适从的无力感,
本质上是认知的落差;
这种感觉甚至和手头握有多资源无关,因为宗庆后、董明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同样的焦虑。
为什么传统企业现在面对互联网如此紧张?
高认知的人,在当今社会中低认知的领域竞争,可以形成碾压的势能。过去,这种情况被互联网界称之为「降维攻击」。
3、组织与边界弱化,知识群体开始受到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