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过,正如侯女士所说,亚洲正在发生 变化。尽管对性和婚姻的观念仍然有异 于西方,财富和现代化确实对家庭生活 构成了相当的压力,只是通过不同的方 式表现出来。在西方,答案是离婚和婚外生育,在亚洲则是推迟婚龄、减少结 婚和(某种程度上)更多的离婚。在西方, 这种改变可能更戏剧化,但不管是在东 方还是在西方,女性和传统家庭生活的 角色都在见证着巨大的变化。
首先,人们结婚的时间正越来越晚,而 且经常晚得很多。在日本、中国台湾、韩 国、中国香港等最富裕的地区,女性的 平均年龄现在是29 到30 岁,男性则是 31 到33 岁。这比传统上亚洲女性被认 为应该结婚的年龄要晚,而且比西方也 要晚,美国女人结婚的平均年龄是26 岁, 男人是28 岁。如果再考虑西方婚前普 遍的同居行为和亚洲这方面的不普遍, 那么东西方的差距就会更大。在一些亚 洲国家,过去三十年来的平均结婚年龄提高了五岁,这不是个小数字。
其次,在一些特定的人群中,人们不只是结婚晚,而且干脆就不结婚了。2010 年,三分之一的30 岁以上的日本女性没 有结婚,她们中的半数可能永远不会结 婚。在2010 年,37% 的30 岁到34 岁之 间的台湾女性是单身,35 岁到39 岁的 人中这个数字则是21%。这也比英国和 美国的数字也高,在这两个国家,35 岁 到39岁的女性中只有13%到15%是单身。 如果女人到40 多岁还没结婚,那她们 几乎一定是再也不会结婚也不会有孩子。亚洲人对结婚的逃避是一个新现象, 而且很惊人。仅仅30 年前,在大部分亚洲国家,只有2% 的女性是单身。在日本、 中国台湾、新加坡和中国香港,30 岁以 上女性的未婚率上升了20% 或者更多。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加文·琼斯说,这是“相 对短期内的非常急剧的变化”。在泰国, 1980年时40岁以上女性的未婚率是7%, 在2000 年则是12%。在一些城市,未婚 率还要更高,曼谷40 岁到44 岁的女性 中有20%,香港地区30 岁到34 岁的女 性中有27%。在韩国,男青年们抱怨女人 在搞“婚姻罢工”。
更引人注目的是,亚洲女人并不只是 到了30 岁还单身——这在西方也是一 样——而且是从来没结过婚而且很少同居过。在瑞典,35 岁到39 岁的女性 的单身率比亚洲高,达到了41%。但这是因为婚姻作为一种规范正在消失。瑞典 女性仍然建立家庭生儿育女,只是不结婚而已。在亚洲则不是这样。亚洲女性 既不在婚外生育也不同居,她们过着一 种比西方女性更为禁欲的生活。(当然, 她们可能也漏报了很多同居和婚前性行为。)所以,亚洲越来越多的未婚女性并 不意味着婚姻的崩溃,而只是她们在回 避结婚。不过,婚姻也确实是在崩溃。 在香港地区和日本,2000 年代中期的总 体离婚率——15岁以上的人口中每一千 人中离婚者的数量——是大约2.5. 在整 个亚洲,这一数字是2。而美国是3.7,英 国是3.4,法国是3.1,德国是2.8。在亚洲, 只有在个别国家,离婚像在西方一样普 遍,比如韩国的数字是3.5。在西方,离 婚数十年来已成了一件平常事,所以有 更多的夫妇分开。亚洲的数字增长则是 近期的事:中国的离婚率从2000 年代 初开始增长。在1980 年代,亚洲的离婚 率是1,而现在是2。如果这种增长持续 下去,离婚在亚洲会像在欧洲一样普通。 在多数传统社会,婚姻的主要功能是养 育孩子,而跟浪漫的爱情几乎无关。毫 不意外,养育孩子的方式也和婚姻一样 发生了变化。东亚女性的预期终身生育 数量——也就是所谓“生育率”——从 1960 年代的5. 3 %降到了现在的1. 6%,下降 非常显著。但传统的态度仍然存在,要 求夫妇在结婚后不久就要开始生孩子。 在这种形势下,女人们为了少要孩子而 选择晚生孩子——也就是说,晚结婚。 婚姻模式的改变的另一个原因是,女性的教育和收入提高了,其地位却没能有 相应的跟进。亚洲传统婚姻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女性的独立空间很小,特别是年轻女性。在南亚,新娘一到青春期 就被纳入新郎的家庭。她们依附于丈夫的家庭。有些时候,女性可能不能继承 家产或参加自己家的葬礼。在南亚的一 些地方,没有丈夫的许可,妻子甚至不能带孩子去医院。
有两大因素给了女性更多的独立性:教育 和工作。东亚女性的教育在过去30 年里 有了显著的提高,其识字率与男性几乎拉平。女孩们上学的时间和男孩们一样多, 而且15 岁到24 岁间的文盲率在两性之间并无差别(在南亚不是这样)。在如今的韩国,女硕士占所有硕士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