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文忠之死:朱元璋真的对亲外甥起了杀心?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4-15 15:3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李文忠年仅十六岁,便“沉毅有智勇”。当时,朱元璋刚与马氏完婚,戎马倥偬之际,膝下尚无亲子,遂收养很多孤儿,如朱文刚、朱文逊、朱文辉、朱文英 (即沐英) 。朱元璋颇为喜欢这位外甥,厚待李贞之余,还将李文忠收为养子,赐姓朱,因而后世很多文献称李文忠为“朱文忠”。朱元璋命文臣范祖乾、胡翰辅导李文忠,还常常“使居左右随侍,出入虽马上,亦随事诲之”。李文忠亦不负朱元璋苦心培养,据《明史》记载,他“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别攻青阳、石埭、太平、旌德,皆下之”,早早彰显出名将气质。



南征北战


自援池州开始,李文忠便开启了南征北战的一生。作为朱元璋帐下悍将兼亲信,李文忠如同开路先锋和救火队员,四处都有他征战的身影。


至正十八年 (1358) ,李文忠率军由徽州入浙江,屡败元军,夺取建德,收服地主武装苗军杨完者旧部。后又攻占诸暨,在严州、大浪滩、三溪等地,大败张士诚。至正二十二年 (1362) ,金华、处州苗兵叛乱,杀害胡大海、耿再成,张士诚趁机攻打诸全。李文忠一面平定内乱,一面驰援诸全,并扬言朱元璋大军克日回援。张士诚军因而恐惧,被李文忠部将胡德济和诸全守将谢再兴击败。



李文忠在与割据群雄的战斗中,最为高光的时刻当属至正二十五年 (1365) 新城之战。此前,谢再兴降于张士诚,进犯东阳,李文忠率军击却之。战后,李文忠采纳胡深建议,在诸全以南五十里另筑新城,与诸全互为依托。至正二十三年 (1363) ,新城甫一筑就,张士诚便派大将李伯升来攻,众号十六万。李文忠据城死守,李伯升“顿于城下,城坚不可拔,乃引去”。


至正二十五年 (1365) 二月,因惭愤两年前的失败,张士诚再次派李伯升统帅二十万大军来攻新城。李伯升吸取了前年草率进军的教训,不仅以叛将谢再兴为参谋,还“布阵延亘十余里,造庐室,建仓库,预为必拔之计”,又分兵数万,驻扎于新城以北十里,阻击朱元璋援兵。守将胡德济一面坚壁清野,殊死抵抗,一面向驻守严州的李文忠告急。

接到告急文书,李文忠敏锐察觉到事态严重,对部下表示“敌兵甚众,非大发兵不能济”,遂命张斌、张俊二人先行出发,驰援新城。而为牵制李文忠,张士诚又派兵向严州袭来。彼时,诸将恐慌,惟李文忠神色自若、意气风发,他命何世明、袁洪、柴虎死守严州,亲率朱亮祖等人出兵见阵。舟船行至浦江,又暗中向新城快速驶去,同时传命处州等地守军向新城方向集结。


此时,镇守新城的胡德济力不能支,为安抚军心,李文忠发文劝慰胡德济,“昔谢玄以兵八千破苻坚百万,众兵在精,不在众也”。丁巳日,李文忠抵达龙潭,距李伯升不过二十里,双方约定明早交战。当晚,又召集部将,严肃军纪,称“敌兵甚众,今当尽死力击之,不如令者斩”。


第二天早上,李文忠命老弱士卒守备辎重,以精锐部队列阵营外。分命徐大兴、严德等部将统领左、右翼,文忠自领中军,又派夏仲毅等人为后军,守备关隘。战斗行将开始之际,处州援兵也赶到阵前,李文忠军军心大振。


在战斗中,李文忠不仅展现出周全谋略,还亲自率骑兵冲击敌人中军大阵,挡者无不毙命。在李文忠猛烈打击下,李伯升军力不能支,纷纷溃走,史书称:


“( 李伯升所部 )震慑失次,遂大溃,弃兵甲走,自相蹂践。 我军 轥而歼之,逐北十余里,溪水尽赤,死者以万数。”


击溃李伯升主力后,李文忠又派部将追亡逐北,围歼残敌,焚毁敌军营寨数十座,获得全面胜利。在这场战斗中,张士诚一方的同佥韩谦、理问滕忠、元帅周遇、萧寿山等六百余将校被生擒,李文忠还俘获军士三千、马八百,李伯升及五太子仅以身免,这就是著名的“新城大捷”。



新城之战后,李文忠挥军夺取杭州,连克建州、延州、汀州,一路之上军纪严明,秋毫无犯。1369年春,李文忠以偏将军从常遇春北伐,攻入上都,逼走元顺帝。凯旋之际,常遇春暴卒,李文忠代为主将,解除大同之围,生擒北元将领脱列伯。


洪武三年 (1370) ,李文忠迎来他人生中又一个高光时刻。为解除故元遗兵的威胁,朱元璋于当年正月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兵分两路,出师北征。徐达直捣定西,意在消灭势力最强的扩廓帖木儿 (王保保) 集团,李文忠则出居庸关,直入大漠,意在突袭北元朝廷,生擒元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