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被武则天废为庶人后自杀的太子,为何选择用“外交壁画”陪葬?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4-06 12:2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此儿已读得《尚书》《礼记》《论语》,诵古诗赋复十余篇,暂经领览,遂即不忘。我曾遣读《论语》,至‘贤贤易色’,遂再三覆诵。我问何为如此,乃言性爱此言。方知夙成聪敏,出自天性。”


成为皇太子之后,李贤召集当时的七位学者共同修订校注《后汉书》,形成了今称为“章怀注”的《后汉书》注本,以其内容广博、注释详密而著称,为后世研究《后汉书》提供了重要史料,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与校勘价值。李贤的政治才能与文采学识,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在皇帝赞扬、朝野称颂的表象之下,太子李贤的政治危机正在悄悄酿就。


危机的来源,是从谣言开始的。


谣言来自宫人们的悄声议论,说“贤是后姊韩国夫人所生”,也就是八卦李贤并非皇后武则天亲生,而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但是李贤出生于永徽五年 (654) 十二月,当时的武则天尚未封后,她的姐姐自然也没有进宫受封,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谣言。但这个关于太子身世的秘闻口口相传,甚至见载于史书之上,可见其在当时流传之广,以至于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即李贤坐上太子之位的正当性。这 是李贤政治悲剧乐章的第一个小节。

如果说前一个谣言尚且可以不攻自破,另一个谣言就要严重得多,也更让太子李贤感到惶恐与惊慌。当时的正谏大夫 明崇俨 以医术和符咒幻术见称,因其能够驱使鬼神、治疗疾病而“入阁侍奉”,受宠于唐高宗和武则天。明崇俨说太子的弟弟英王“貌类太宗”,又说太子的另外一个弟弟“相王相最贵”。玄武门之变殷鉴不远,皇室手足兄弟之间政治竞争何其残酷,对于太子李贤而言,这种负面评论当然难以接受。不久,明崇俨就“为盗所杀”。


明崇俨之死的真相,今时今日已不可考,但比真相更为重要的是,武则天将明崇俨之死归罪于太子李贤,并以此为契机,“遣人发太子阴事,诏薛元超、裴炎、高智周杂治之,获甲数百首于东宫”。李贤由此获罪,被废为庶人,他的政治生命至此宣告结束。



文明元年 (684) ,武则天派左金吾将军丘神 (jì) 前往李贤的流放地巴州,也许是丘神勣主动,也许是武则天授意,李贤最终自杀。


章怀太子李贤悲剧的一生至此走到终点,1300多年以后,尘封已久的墓室悄然打开,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色彩斑斓、笔意灵动的多幅壁画。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

壁画中的盛唐外交史诗


古人推崇“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墓葬作为逝者的安息之地,承载着人们对逝者延续生前生活的深切期望。在营造墓葬时,人们不仅精心打造地下空间,力图还原逝者生前的舒适生活,彰显他们的身份与排场,在细节处理上更是细致入微,不乏奇幻丰富的创造。然而,受限于环境、选址等现实条件,墓葬在表达复杂观念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与表达,大多挥洒于墓室的壁画当中。



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壁画有其各自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汉代神仙思想盛行,人们希望死后可以魂魄长存,在墓葬中涵养精气升入仙界,因此,汉代墓葬壁画中将墓主人生前的现实生活与死后向往的神仙世界合二为一,日月星辰、珍禽异兽、神仙出行以及东王公西王母传说故事是 汉墓壁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