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羽戈1982
羽戈新号。大道不行,各尽本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羽戈1982

程家柽:与虎谋皮

羽戈1982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5-10 06:12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程家柽的人生经历和其与善耆的关系。程家柽是一位老牌革命者,曾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他计划通过游说中央军队和大政治家以及遍植党人于各地来推翻政府。他进入善耆幕府实施第一策,但善耆最终对革命的态度从同情转向防备和镇压。程家柽在接近善耆期间,虽未能实现初衷,但也有一定的成果。最终,程家柽因遭到刺杀而离开北京。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程家柽的人生经历

程家柽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是一位老牌革命者。他通过游说中央军队和大政治家以及遍植党人于各地来策划推翻政府。

关键观点2: 程家柽与善耆的关系

程家柽进入善耆幕府实施革命计划,但善耆对革命的态度发生变化,从同情转向防备和镇压。程家柽在接近善耆期间有一定的成果,但最终遭到刺杀并离开北京。

关键观点3: 程家柽的革命策略

程家柽的规划包括游说中央军队和大政治家、遍植党人于各地以及于边疆粤、滇各地时揭义旗。他的行动与蔡锷的风格更为接近,讲究“事务其实,弗惟其名”。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么一位老牌革命者,为什么会投效于肃亲王善耆门下,担任家庭教师和幕僚呢?这得从程家柽为同盟会规划的三策说起:


一,以游说中央军队及大政治家,冀一举以推倒政府;

二,遍植党人于各地,以期一地发难,首尾相顾;

三,于边疆粤、滇各地,时揭义旗,摇撼腹地之人心,令清廷有鞭长莫及之患。


这三策,并无上中下之分,而是平行关系,讲究齐头并进。程家柽回京执教,进入善耆幕府,正为施行第一策而来。1906年2月,他收到京师大学堂农科教授之聘,同志闻讯,纷纷劝止,此时之北京还处于吴樾所制造的暗杀阴影之下,朝廷对革命党严加防范,如临大敌,外地人进京,如果没有辫子,便可能被警察指为革命党,程家柽身为革命领袖,也许早上了政府的黑名单,岂能奔赴险地,自投罗网。他却觉得机会难得,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自任,“夷然以入国门”。


彼时如程家柽这般,主张内外夹击,上下互动,以推翻政府,还是有些同道,一个是蔡锷,一个是杨笃生。据章士钊回忆,留日时期,“……彼等志存颠覆,而迹求隐晦,平日谨言词,慎交游,常恐以意外之疏忽,而招来本事之损害,如杨笃生、蔡松坡皆其流亚也。加以松坡习陆军,规久远,以攫取清廷兵权为第一步,不可使满族俊才如良弼等嫉妒陷害,故行动尤其矜谨。”


相形之下,程家柽与蔡锷的行事风格更为接近,一般老成持重,一般计深虑远。留日初期,程家柽连革命之名都不愿承担,而讲究“事务其实,弗惟其名”,孙中山好言革命,结果“脚迹不能履中国一步”,他还是期望“吾辈得以归国,相机起义,事在必成”。二人的区别在于,蔡锷为政府效力,目标在于攫取军队,对“大政治家”毫无兴趣,程家柽则致力于后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