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核心,就是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靠结果说话,我也是一样。
其他
5
个基金经理现在都很强,我也要很努力才能让自己留在队伍当中。(笑)
我现在也不是管理比例最高的基金经理,大约排在第三第四吧,中间位置。
聪投
投资决策委员会也不会干涉组合比重的调整吗,比如说某些阶段要求加仓或者降仓位?
江晖
投委会的角色并不是干涉基金经理具体决策,而是更多地承担推动内部交流、把握总体风险与机会配比的作用。
重点是让基金经理之间互相沟通,激励大家做高质量的投资讨论和推荐。
投委会唯一需要做决策的时候就是风险评级。我们的风险评级由高到低会分成
7
级,评级高的时候会适当减一点仓位或者缓慢建仓,这个方式主要是用在我们新产品管理上,考虑到客户体验。
聪投
那你现在在团队中的角色是什么?和早期有什么不同?
我觉得现在的角色,有点像一个
“系统维护者”——我的工作是让这套机制稳定运行,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平台上成长,而不是靠一个人决策带动整体。
而且最让我欣慰的一点是,这套机制现在已经能自动运行了,不用我去盯着,它也能不断迭代、培养出新人。基金经理没有流失,年轻人还在
“打怪升级”,这说明我们当年的机制设计还是很好的。
聪投
大家已经很努力地打怪升级了,怎么来保证团队之间真的能
“高质量地互相讨论”?
江晖
我们内部开会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互相
“推股票”。
你想投一家公司,你得告诉其他人驱动逻辑是什么、风险点在哪里、这个行业现在的景气度处在哪个周期。讲得好,别人可能也会跟着买;讲不清楚,那就继续回去打磨。
我们制度上有一套激励机制。比如,你投了一只股票赚钱有奖金;如果你把这只股票推荐给别人,别人也赚钱了,那你还能拿一笔
“额外奖励”。
这其实是鼓励大家
“推股票”,不仅做得好,还要讲得清楚、讲得明白。
我们希望的是
——你不仅能自己赚钱,还能带动整个团队能力的提升。
聪投
说服别人是很难的,听进别人的建议更难,怎么做到呢?
江晖
结果会说话。刚开始别人推荐的时候,大家都很难听进去,但一轮一轮的结果下来,当时推荐的逻辑、驱动因素都一一兑现了,你就会信。
我们有位基金经理在
2017
年判断经济复苏,资源股尤其是有色金属特别有机会。他投了,而且赚了很多。但那次团队里很多人并没有跟,觉得看不上这些“破铜烂铁”。
他就做了一次完整的案例总结,把背景、逻辑、估值、安全边际一一梳理清楚。到了
2020
年,他再次提出要重配有色,这次就有好几位基金经理选择相信并重仓跟进。
那一波行情下来,大家都赚钱了,最重要的是,大家从
“不懂这个行业”,变成“听懂、理解、敢投”,最终“能够独立判断并再推荐”。这就是我们说的“能力进化”。
这类成功复制的案例在我们内部不少。
它说明一个很重要的事:不是每个人都得全能,但只要机制对、氛围对,能力是可以在团队内部复制、放大的,最终也推动基金经理成长为全市场型的选手。
聪投
说到的这种案例总结,也是机制的要求?需要建立成功案例库?
江晖
没错。类似这样的案例很多,包括
2017
年有个基金经理投高端仿制药很成功,他做的案例总结和分享,帮助我们抓到了
2019
和
2020
年创新药的机会。
十多年积累下来,成功案例可能有一两百个了。每个人都有很多案例。
聪投
能不能简单描述下,其他
5
位基金经理最擅长的是什么?
江晖
我们并不强调这些,因为我们内部是希望大家都能不断进化成全市场投资能力的基金经理,但实际上每个人擅长的有两三个类别。
从出身来看,汪晟是研究消费的,现在他研究医药,周期都很行;
万凯航是研究科技的,现在红利股、周期股也比较擅长;
郭希淳研究的领域比较复杂,海外市场看的很多,有色金属、消费、高端装备这些比较擅长;
方磊是研究医药的,现在对消费和科技都比较在行;
喻宗亮是研究周期的,现在对消费和医药也很深入。
我这个人比较杂一些,消费、周期、金融、交运等等都会看。实际上在很多领域我现在并不比他们强,
“多核心”这个制度最重要的就是,核心有多个人。
聪投
大家互相推荐,会不会有时出现组合的高度集中?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江晖
我们整体持股是一个适度集中的情况。毕竟我们是
6
个人管理组合,再集中也不会去押注某一赛道或者行业。
历史上我们比较集中的时候有两次,一次是
2016/2017
年投资白酒,食品饮料行业占比最高到
30%
左右;还有一次是
2020
年投资有色金属行业,当时大家看法一致性强,最多的时候差不多到
35%
左右。
其实每个人还是从自己现在的能力出发,因为你还是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里置信度更高,肯定不会盲从。
回头看,我们过去
5
年,从
2020
年到
2024
年,
大家想法一致的时候恰恰业绩不错,
因为互相推荐成功,共识高。
多基金经理制它的核心要点是稳定性很强,胜率比较高,而且要避免集体犯错。
聪投
大家能形成这样有质量和有效率的讨论氛围,需要底层有相同的投资理念和价值观。
江晖
做星石的前几年,
2007
年到
2014
年,我其实主要就是干了统一投资哲学这件事,
建立了多层面驱动因素投资方法。
这个的好处是,只要在宏观、行业、公司层面能找到强劲驱动因素就可以进行投资。
比如说看宏观层面驱动因素,
2020
年美国实施无限量宽松政策,驱动全球金属价格上涨,投资有色的逻辑就比较顺理成章。
看行业层面驱动因素的话,比如说
2018
年、
2019
年投资新能源汽车,是因为当时国家出台新能源规划,新能源的市占率到
2025
年可能要从
2%
提到
25%
,有
10
倍的空间。投资的核心就是去找这个产业链上关键节点的龙头公司。
再到公司层面。比如有的公司就是经营能力特别强,越战越勇;有的公司在商业模式上有壁垒
……要仔细去研究,把这些公司找出来,在合适的价格买进。
所以我当时就是想把投资哲学变得简单一点,让新手也很容易上手,进而变成专家。
我们做的是一个
“可沟通、可执行、可复用”的投资体系,而不是凭感觉下注。
江晖
还真是这样。有了本
“秘籍”,大家的语境是一致的,我们最后总结出来,就是在宏观、行业、公司层面找到核心驱动就行了。
但
2015
年股灾以后,我们做了进一步改进,除了按照这个方法去选股,又增加了估值标准。
严格按照
PEG
标准,太贵就要换掉。这样运作下来,组合涨的时候比较快,回撤又能控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