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需要的知识与所学知识有落差
我们看的很多干货,其实并不适合当下的自己。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上学,我们知道每个年级都有指定的教材,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作为运营,根据年限、工作经历等,也是可以划分出初级、中级、高级,当然,这个划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于是,我们在给自己定位的时候,就出现了偏差。
回到网课上来,单节网课面对的是一小撮固定的用户,由于两者之间有错位,在学习的时候,感觉和自己所需对应不上,等课程结束后,吐槽一句:这讲的是啥?听不懂。或者就是:这也太简单了!于是就白白浪费了时间。
对自己有个准确的评估。
我们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评估都会高于实际情况,这并不一定是坏事,有自信总是好的,但不要过于眼高手低。
我们在挑选网课、运营书籍时,要准确的评估自己。
比如自己做运营2年,对数据精通,对用户运营不精通,想提升逻辑能力,这时,就可以看一些有深度的锻炼逻辑能力的干货。因为数据精通的人,往往已经有了很强的逻辑性,在方式方法上可能还欠缺一些,稍微学习别人的经验就可以事半功倍。
反过来,如果是对用户运营精通,数据那块不是很熟,想提升逻辑能力,就要从基础的逻辑分析入手。
找到适合自己的知识。对自己有了准确评估后,就要先花费点时间,去找适合自己的知识。
比如评估后,发现自己是个小学一年级水平,就不要去学二年级的课程,从基本的加减乘除学起先。而干货知识,绝大部分都没有注明难度,有些会粗略的提示,适合初期还是中级的运营,依然不是很详细。
一个好的做法是,去找和自己水平相近的人,问他们有哪些好的资料、书籍可以推荐,这个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
像我做的“老虎讲运营”公众号,就定义为初级、中级运营来看的,如果是高级运营来看,估计会说:这讲的好像太基础了!
2.认知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