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资本圈的那些事
聚焦资本圈行业动态,聚拢资本、人脉方法,洞悉和深度解读技巧,修行成为投资高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资本圈的那些事

在一线城市,花高租金,住市中心,这些人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资本圈的那些事  · 公众号  · 科技创业  · 2017-05-12 21: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有主张要控制特大城市人口的政策官员批评经济学家,说经济学家只看到大城市发展的好处,而没有看到大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这个批评站不住脚。事实恰恰相反,经济学家在讨论城市规模的决定时,从来都认为,城市规模的扩张既有收益,也有成本。城市的规模将由企业和个人在权衡了成本与收益之后,理性选择生产和居住地的决策而定,而政府却并不知道什么是城市的最优规模。


恰恰因为忽视城市规模带来的各种好处,并且简单地将“城市病”与城市人口规模联系在一起,才由此得出应该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结论。 实际情况是,“城市病”容易被人们直接感受到,而城市扩张带来的好处 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我在这样说的时候,并不是说城市规模扩张的坏处就没有了,它带来的“城市病”值得专门去探讨。 但“城市病”主要不是城市扩张本身带来的,而是取决于技术与管理。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向往宁静、悠远、离群索居的生活,另一种喜欢热闹、多样性、在人群中扎堆。前一种人,好比中国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又好比美国的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看四季变换和蚂蚁争斗,思考“我为何生活”这样的问题。后一种人,不用举例子,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属于此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世外桃源、瓦尔登湖,都只是个梦,我们不是那里的常住人口。


在一个国家里,多少人生活在城市,从本质上来讲,就取决于上述两种类型的人的多少,这可能首先与性格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职业。


在农业社会,就算农民想住到城市里,也不可能每天在农田和酒肆之间来回奔波— 城里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而到了现代社会,即便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和服务业在GDP 当中所占比重也已经达到90%。现代经济里,越是富有的国家,知识(包括技术、信息和创意)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大。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通过和别人的交往来传播知识。同时,也从与其他人的交往中获得知识,从而更好地成为知识的生产者。换句话说,从前,生性再喜欢热闹的农民,都不得不居住在农村与土地为伴;现在,性格再内向的都市白领,也必须在最低限度上与人交流和开会。


2

城市建设: 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城市?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建设才是更宜居的?上海的杨浦大桥和翔殷路隧道连接着黄浦江以东和以西。这两条通道非常有趣,在早高峰的时候,是单向从浦西往浦东堵,反向则相对畅通,而在晚高峰的时候,拥堵的方向则正好反过来。换句话说,不少人住在浦西,上班在浦东,宁愿承受堵车之苦,也不搬家。



子女教育是影响居住选择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浦西是传统的市中心,优质的教育资源大都集中在浦西,结果,一些原本住在浦东的人,为了孩子也搬到了浦西。但问题还不仅限于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