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态修复网
中国生态修复网致力于发展成为中国生态修复产业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网络媒体,为中国的生态修复产业提供科研、技术、政策、市场、投融资、管理等全方位的资讯服务,以期推动中国生态修复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做中国生态修复产业化的创导者和践行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生态修复网

【政策资讯】踔厉奋发建设美丽中国——国新办“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侧记

生态修复网  · 公众号  ·  · 2025-05-24 06: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去年,东安村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78亩良田,多收了9万多斤稻谷。有村民说:“田长,这么多粮食哪能吃得完,够我们大家吃一年的了。”这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王娟惠深刻理解了“饭碗田”三个字的份量。

“去年夏天,我们在巡查中发现有一片耕地被违规占用建了停车场。当我们要求整改的时候,对方却不以为然地说‘现在谁还靠种地来赚钱?’这句话让我彻夜难眠。在有些人眼里,土地就是换取利益的工具,但是在我们心中,耕地就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田必须是良田。”王娟惠说。

王娟惠和同事们坚持推进整改,晚上和村干部一起做工作,白天就在现场轮班值守、紧盯整改。通过不懈努力,不仅恢复了那片耕地,还将其建成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如今,那里已经是丰收在望,让她有种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踏实感。

“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推着我把耕地保护、乡村振兴、村民致富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去坚持。我也期望,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创造更多乡村故事。”王娟惠说。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大队长丁正江——

为国家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

“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我的工作就是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像‘地球医生’一样诊断地球结构,探寻能源资源矿产。”来自全国唯一被国务院授予“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的丁正江,是一名扎根一线26年的基层地质工作者。

地质工作者经常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以帐篷为家、与风雪为伴……在交流现场,丁正江回忆起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我们吃住在野外,每天看岩心、理数据、查资料,一连好几个月不回家。也正是凭着这份坚守,我参与探获了大中型以上矿床11处,累计为国家提交金矿1300多吨。如今,我牵头建设了自然资源部深部金矿勘查开采技术创新中心,为地质找矿搭建了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平台。”

找矿不仅是利用资源,更要保护资源。为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东省地矿局通过推广绿色勘查技术,把生态保护融入地质勘查全过程。

“在勘查中,我们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控制度。在勘查设计阶段引入生态影响预评估机制;勘探过程中,我们通过运用新技术方法,比如定向钻进,在一个地方进行多个钻孔施工,这样就减少了对土地的占用;需要破土取样时,我们利用浅钻代替挖槽,减少对地表的破坏;勘探后利用草皮移植、土壤回填等技术,把地表恢复如初,甚至有的地方变得比原先土更肥、草更绿。”丁正江说。

山东地矿局还开展了大量矿山修复工作。在修复过程中,运用了“矿山诊疗一体化”技术,先通过无人机航测给山体“体检”,再量身定制修复方案。针对矿山地貌的不同特点,采用特定的修复技术,最大程度保证后续的修复效果。近年来,共修复矿山矿坑70多处,复绿山体近500公顷,把原先的废弃矿区变成了生态公园,每年还能固碳约3400吨,“大地伤疤”变成了“生态绿肺”。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亲切回信,令丁正江无比激动,也倍感振奋。“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工作,为国家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这几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努力,把能源资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发挥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方面,我们不断拓展找矿的领域和地域,我们坚持三线联动,立足胶东,不断加大对深部和海域的金矿找矿力度;走向省外,每年我们投入一半以上力量在西部边远山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走出国门,我们在多个国家提供地质技术服务。矿种上,从金矿到铜多金属矿、再到清洁能源矿产等方面都有涉及。”丁正江说。

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说,准确地找到资源和精确地评价资源,是守护好资源的基本要求。丁正江表示,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不断加强找矿技术的研发来提升找矿效果。

“近几年,在发展完善成矿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的找矿技术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不同矿种类型、不同矿体深度,研发了系列找矿技术方法,通过初步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还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搭建三维预测技术平台,就像给地球做‘CT扫描’一样,数字化开展成矿预测。我们还联合其他单位研发升级了系列深部钻探技术装备,并进行推广应用。目前,我们已经储备了7000米深度小口径钻探能力。创新研发的低温钻井液和智能监测系统,攻克了高原冻土施工技术难关,也完成了国内首个陆域可燃冰试采孔,不仅保障了工程质量,也保障了资源安全。”丁正江说。

“地质人的铁锤,敲响的是山河音律,扛起的是国家重托。从地质队建队起,就是国家建设需要什么,我们就找什么,一代代队员常年坚守野外,目的就是为国家多找矿。”丁正江表示,正是因为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把本职工作做好,无怨无悔。在未来,他将与全国兄弟单位的创业者们一起,共同在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中奋力书写新时代“英雄地质队”新篇章。

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院长陈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