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袁绍是怎样治理冀州的?五项举措,织出包围曹操的一张网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7-23 18: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袁绍采取的联合乌桓、打击匈奴的政策。当时乌桓强、匈奴弱,联强打弱,当然成本较低。更为重要的是,乌桓位于公孙瓒的大后方,长期为公孙瓒所压制的乌桓,一旦为袁绍所用,就成为牵制公孙瓒兵力的重要力量。相反,匈奴近在并州,反而容易成为公孙瓒笼络的对象。实际上,袁绍也曾试图利用匈奴的势力,在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与张扬就联合了匈奴单于於夫罗屯兵河内,但是於夫罗临阵出尔反尔,企图退兵,为袁绍所阻止,於夫罗就劫持了张扬强行退走,袁绍派出悍将麴义击破於夫罗,解救了张扬,但也和匈奴结下冤仇。在袁绍与公孙瓒的争斗中,匈奴支持公孙瓒,因此成为袁绍打击的对象。


而乌桓则与公孙瓒有仇。公孙瓒出身郡吏,是在与乌桓、鲜卑作战过程中不断积累军功而成为一方诸侯的,他的手上沾满了乌桓人的鲜血。乌桓人痛恨公孙瓒,而公孙瓒也讨厌乌桓人,他历来主张对乌桓采取强硬的政策,并多次主动出击乌桓。因此,乌桓死心塌地地与袁绍结盟,辽西乌桓单于蹋顿还主动请求和亲,并联兵攻击公孙瓒。袁绍矫诏封三部乌桓单于——辽东峭王、辽西蹋顿、右北平汗卢为率众王、本部单于,并利用阎柔抚慰乌桓各部。在乌桓骑兵的配合下,袁绍顺利打败了公孙瓒。


因此,袁绍治理冀州期间,北方边境大体安定无事,使袁绍得以举全力南下。而且,乌桓对袁绍及其家族感恩戴德、感情很深。在袁绍死后,袁尚逃奔辽西,当时的乌桓单于寇娄敦、护留叶都追随袁尚西奔,而蹋顿则亲自率领大军来救冀州。甚至在袁尚死后,乌桓还是不服曹操,以致曹操不得不冒险北征,付出了极大代价。这样来看,袁绍采取的羁縻乌桓的政策还是比较成功的。


四、发展农业生产


袁绍在冀州的经济政策如何?


史无明文记载。但是,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驻军阳武的时候,沮授以“南军谷少而资储不如北”为由提出了持久战的计策,而这个时候的曹操, “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 ,许攸投奔曹操后,对曹操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云云。可见在官渡之战前,袁绍的经济实力、物资储备远远强于曹操。


曹操是采取了屯田政策的,因为他懂得“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但是,难道其他人就都是傻子,都不懂得“人要吃饭”这个道理?现在看来至少袁绍懂得这个道理,他很可能也采取了类似屯田的政策,招募流民,安排生产,积蓄粮草,修备农战,只是败者为寇,具体的材料没有保存下来而已,因为历史是曹操的人写的,自然要把袁绍说得一无是处,以衬托曹操的英明伟大。



冀州的富庶,主要就黄巾起义以前而言的,因为那里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然而经过黄巾起义的破坏,冀州的经济情况实际上已经不容乐观。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载:“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桑椹”即“桑葚”,也就是桑树的果实。袁绍的军队,一条条气壮如牛的河北汉子,居然是靠吃树上的果子过生活,可见在袁绍执掌冀州的初期,经济条件是十分拮据的。可以想像,若无垦荒屯田等发展农业的良好政策,袁绍怎能把一支靠吃桑椹为生的近于流寇的军队,打造成为“精卒十万、骑万匹”、“辎重有万余乘”的强大武装?


在农业恢复之后,再加上打败公孙瓒获得其“积谷三百万斛”,袁绍的经济实力自然大增。


历来史家高度评价曹操的屯田政策,认为这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官渡之战时,曹操的军粮储备接近于零,成为曹军的致命软肋。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曹操此前战事频繁,粮食消耗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曹操实行屯田政策的效果不如袁绍,袁绍在冀州的经济政策似乎更为成功。


五、经营“曹操包围网”,为南下作准备


冀州内外安定之后,袁绍就要南下施展抱负了。在此之前,袁绍已经作了一系列的准备,在战略上建立一个包围曹操的军事网络。


这个网络包括:


(1)派出袁谭经营青州,赶走了田楷、孔融。公孙瓒很早就派人经营青州、兖州了,袁谭刚到青州的时候,能掌控的不过平原一城而已。要巩固青州地盘,这一步是非常必要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