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贵州的历史背景、地理特征、军事价值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贵州位于西南部,山地和丘陵占据全省面积的90%以上,地势崎岖,气候复杂。历史上,贵州因其地形和气候特点,常被视作“不争之地”,但其地理位置和特殊环境却在战争和军事防御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贵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特产,逐渐融入全国经济体系。文章还提到了贵州在现代的作用,如射电望远镜FAST的落户以及喀斯特地貌对军事的影响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贵州的历史背景
贵州历史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势力与中原王朝关系复杂。历代王朝在贵州的治理大多依靠土司制度。
关键观点2: 贵州的地理特征
贵州山地和丘陵占据全省面积的90%以上,地势崎岖,气候复杂,以喀斯特地貌为主。
关键观点3: 贵州的军事价值
贵州虽在一些历史时期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使它在不同时期承担了重要的战略作用。如明朝平定西南叛乱时,贵州成为防守与游击战的有利地形。
关键观点4: 贵州在现代的作用
贵州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如射电望远镜FAST的落户以及喀斯特地貌对军事的影响等。此外,贵州还融入了全国经济体系,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特产。
正文
外来军队难以适应这种“谜一样”的气候,而且疫病肆虐也会严重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唐代时,安南
(
今越南北部)
一带的战事就屡因气候和疾病导致唐军折损惨重,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贵州。在明朝平定西南的过程中,驻扎贵州的明军常因水土不服和疫病困扰而进展缓慢。林则徐途经贵州时,也曾哀叹:
众所周知,古代战争的核心目标是控制人口密集、资源丰富的经济中心。当时贵州经济较为落后,加之气候地形的限制,农业生产有限,粮食供应困难,不仅难以支撑大规模军队长期作战,而且就算打下来了也没饭吃。这对于需要大量后勤支持的中央军队而言是致命的。
直到明代,贵州仍是“刀耕火种,不通牛耕”,中原王朝即便占领此地,也需从湖广运粮供养驻军,成本极高。由于贵州地瘠民贫,从洪武时期开始,朝廷便常常予以蠲
(juān)
免。
永乐十一年
(1413)
贵州建省后,财赋实力在全国各省中排名最末,由于财政窘迫,财赋所出不能自给,全仰邻省协济。据巡抚何赵鸣《严催协济疏》:
“贵州开省,原设贵州、黄平等二十卫所,额设屯粮仅共九万二千有奇,一岁所入,不足以供官军半岁之用。”
“贵州汉少夷多,不得不镇以兵威之重;田少山多,不得不望于邻省之济。”
也就是说,当时占领贵州就是一门赔钱买卖,所以这地儿也不是非得争。相比之下,中原和江南地区土地肥沃,经济发达,成为各大势力争夺的核心。
另外,贵州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势力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历代王朝在贵州的治理大多依靠土司制度,即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统治,向朝廷进贡并接受册封,以换取自治权。这种模式有效降低了中原王朝的治理成本,但也导致中央政权对贵州的直接控制较弱。贵州的多民族聚居特性,也使其成为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博弈的焦点。这种情况下,确实也不是非争不可。
但这并不意味着贵州毫无军事价值。贵州的地形气候是障碍不假,但利用好了也可以成为一道很好的防御屏障。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南方抗击元军时,曾考虑利用西南山地作为抵抗蒙古铁骑的屏障;明朝平定西南时,贵州的山地同样成为防守与游击战的有利地形。
因此,贵州虽难以成为大规模进攻的前线,但在防御战中却不失为一块天然的军事要塞。贵州很少被“争”,但始终被“守”。
此外,贵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古代战争中的特殊性。它既不是边陲防线,又不属中原腹地,但作为云贵高原的一部分,贵州称得上是西南地区的锁钥,不仅连接中原与西南边陲,更是通向滇缅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