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王女士,每周从南山赶到宝安区中医院做艾灸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她的“艾灸师傅”是一台机器人。
通过视觉识别算法、自主深度学习,这位“老中医”能“一眼”看出患者的高矮胖瘦,并通过解剖学上的标志性结构精准识别穴位,根据不同症状实施5种古法灸法。
这是宝安区中医院与深圳泰艾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艾灸机器人。
“这台机器人2021年开始临床试验,我就常来。”王女士表示,自己后背长过一大片带状疱疹,每次灸背体验感都很好,还能避免与医生“坦诚相见”的尴尬。
口耳手相传的中医技术,在这里有了硅基接班人。
漂洗、甩干、烘干、消毒……在每年完成胃肠镜检查超8万例次北大深圳医院,机器人正在做着另一份工作——清洗内镜。
过去,内镜清洗要靠护士手工完成,耗时又耗人。现在,该院与深圳市博为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内镜清洗机器人,内镜清洗岗位人手从5人减至1.5人。
2024年11月,智能内镜清洗机器人拿到第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正向全国各大医院内镜中心进行试用推广。
在深圳市三医院,DeepSeek与腾讯混元大模型在体检环节双双上岗。
据介绍,这对AI模型“搭子”不仅能帮助体检者精准匹配项目,还能在拿到报告后化身翻译,一键“中译中”,将各类指标数据信息转为大白话,标识出不同健康风险等级,提出合理建议。
除此之外,辅助诊断、病历分析、智能机器人手术、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健康管理……作为引领未来的关键技术,AI正全方位改善深圳医疗服务效能,带来更高效、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初步统计显示,近450个“AI+医疗”产品已渗透至深圳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管理、科研等环节。
为何AI医疗能在深圳落地生根、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