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知道看到这里你已经本能的想要反对我了:第一,如果完全不接受别人的评价这也太绝对了吧?
第二,别人对你的鼓励有时候也会起到好的作用,别人对你的贬低有时候反而能催你奋进,并且,有时候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规避风险,帮你做出更好的选择啊?
问题其实不是在于结果的好坏上,而是在于我们对于这套「外在评价系统」的态度上。
如果我们能够以自身的观念和感受为中心的话,那当然是可以有选择性的吸收别人的建议和观点;
但如果我们是处在长期习惯遵循外在评价系统的话,那么即便是通过吸取别人的建议规避了风险,通过受到别人贬低的刺激获得了进步,这些从本质层面上来讲,也是无意义的。
重点在于,你从「外部评价系统本位」到「自我意识本位」的转移。
因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所以你需要一个适应期。这个适应期意味着你需要一定的试错和牺牲,并且是必须的牺牲,因为只有犯错误才是最深刻的改变途径。
也就是说,你选择不再管别人对你的评价和建议,的确很可能令你碰壁和受挫,但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形成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经验,你独自去面对风险和挫折,这样,「你自己」才能够成长起来。
人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几乎都本能的会忽略掉自己的错误。
当我们在不停地谈论「别人不能定义我们」的时候,这是在将错误完全归结于别人;但事实上我们自己,也时常在定义和评判别人。
“小李太蠢了,谁会喜欢他呢?”
“打扮那么浓艳干嘛?一看她就是个骚货!”
“哎呦呦!你看小赵那大金链子戴的,不就是想炫富么!”
这样的话其实也经常从我们的口中说出。
为了急于证明自己没有那些从别人身上体现的不好的点,为了平衡我们内心的嫉妒与愤怒,为了控制别人,我们也会去定义和评判别人。
同时,
为了避免「身份焦虑」,逃避责任,和「自我接纳度」的缺乏,很多人也时常会给自己下定义,贴标签。
“我是一个美食控”“我是个女汉子”“我就是一个很懦弱的人呀”。
在这个信息过载,过度功利化的时代,人们普遍会陷入一种不知道自己是谁,无法描述和表达自己的困境。
于是给自己贴标签这种行为就作为一种缓解身份焦虑的手段而被广泛使用。
当一个人说出“我是个女汉子”的时候,她真正想表达的是“我希望你认为我是个鲜明的,有独特个性的女孩。”
即这种贴标签的行为,并不是对她自己的准确描述,而仅仅只是通过给自己贴的这个标签,从而令别人对自己产生这样的印象——我很坚强,我很时髦,我很酷等等。
当你工作完成的不好,当你做错了什么事情,你被上司,被母亲责骂的时候,你可能会下意识地为自己辩护:“我本来就是一个做不好事情的人啊!”
通过给自己贴上“一个做不好事情的人”这样的标签,你在心理上逃避了自己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但因为你逃避了责任,所以你就逃避了成长的空间;
同时“一个做不好事情的人”这样的标签也很限制你,因为你在今后就会真的“做不好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