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知识分子

中国论文总量已超美国,人均公共图书馆数却只有美国的1/21

知识分子  · 公众号  · 科学  · 2025-05-06 08:1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时,他会每周定期去 研究 图书馆,归还上次借阅的一批书,再捧回一袋书。所以,钱钟书无需藏书,书中的人文知识、历史典故、精辟论述等已贮存于大脑中或记录在笔记本里。我在 2019 年有幸瞻仰了他在无锡的故居,目睹玻璃柜里数本大部头多语种蝇头笔记摘录,被他如此广泛的阅读所震撼。


另有些人,家里有专门书房,一排排书架看上去气宇轩昂,一层层精装书像西装革履的绅士立在其中,它们却几乎没有机会下架活动筋骨,因为主人只是把书当作富丽堂皇的摆设,在他们心中,面子远比里子重要,是否忙里偷闲真正读书并不重要,不是吗?


我自幼也喜爱读书,期间数学书读到一纸博士学位证书,其他书和数学书一样到现在还喜欢读。我从小受父母影响,长大后也得益于几个好老师、好同学、好朋友,一直随心所欲地读书, 乐此不疲


去年我读到一位留美学人的博客,专谈中美两国 公共图书馆。作者查询了官方统计,发现截止到 2022 年,中国有 3303 家公共图书馆,平均每 42 万人共享一家,而美国则有 17278 家,平均每家服务 2 万人。这样按人口平均,两国公共图书馆的数目相差 21 倍。如果加上非公共图书馆 (如学校图书馆和学术图书馆) ,美国共有 131848 家各类图书馆,而中国缺此官方数据。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近美国,学术论文总数已超美国,然而,从 “公共图书馆数”这项量化“公民阅读普及率”的指标上看,两国尚有差距。


我在中美两国见识过多种图书馆,包括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我想分享对两国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功能和区别的某些简单观察,借此发表 点一孔之见


01

中国图书馆:腾飞的三十年


改革开放前,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尚未开始腾飞,需要资金维持的图书馆资源不丰富。但由于建国后十七年出版业者的共同努力及编辑部人普遍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从科学技术到人文历史,一本本出版发行的专业书籍或普及读物给各行各业的读者提供了营养丰富有益健康的精神食粮,广受公民喜爱,如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推出的汉译人文经典或随笔游记传记;科学出版社面向专业人士的科技著作;人民教育出版社及高等教育出版社不断重印或新出的各类教科书;人民文学出版社精心挑选的中外文学作品。多年来,我每次回国学术访问之余,会造访当地古旧书店或旧书摊,挑购优质旧版图书。那时 出版总量虽与今日无法相比,但书籍内涵优美,少有东抄西凑之作,货真价实,也让为数不多的各地图书馆起到了文化教育先锋作用。许多名人都曾回忆到他们少年时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饱餐启蒙读物的幸福光景。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建设热潮汹涌,人们再次热爱 书籍,渴望阅读。 1977 年, 高考 的恢复 让民众求知欲得到 空前爆发。考进大学的一代骄子,以悬梁刺股精神争分夺秒读书,他们精读与课程学业有关的教科书,泛读拓广知识开阔视野的课外书,大学图书馆里日夜坐满了人,许多炙手可热的教学参考书要排队借阅,图书馆的 使用率 达到极大 提升


一位北京大学地理系 81 级学生在几年前一篇回忆文章中,引用了歌唱当年北大图书馆的一首歌词:


晚风轻拂图书馆,座位全占满;没有座位怎么办,心里是凄惨惨;坐在门前的草地上我消磨许多时光,从七点半我一直挨到十点半。


也有几次被人赶,那景象真凄惨;收拾书包,垂头丧气我离开了图书馆;四处流窜犹如丧家之犬,直到黑夜吞没我在宿舍大门前。


图书馆,图书馆,北大的图书馆,有过许多美好时光;书包、饭票、铅笔盒,还有一个倒霉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吃喝玩乐在北京  ·  来到这家店你就想结婚了
8 年前
一药一世界  ·  不要等领导来安排你的工作!
7 年前
国际艺术大观  ·  形色从容:黄运南的水彩作品欣赏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