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耕田煮饭、浇菜织布,她已经这样生活了二十年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8-12 09:3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早川由美为树木浇水。



山居生活,在亲力亲为中感知自然


隐逸的生活固然引人羡慕,真正将其落地却非易事。长辈虽教给过早川由美许多,比如如何腌制应季食材和缝补保暖衣物。但怎样创造与自然的连接,她的经验是需亲力亲为,到大自然与村庄中去体验。她会主动阅读相关书籍,并请教该领域的智者,同住村中的居民身上那原始的感知力,也启动着早川由美的感官,她发觉很多事情都是开放可尝试的,不必受限于可能性。


丈夫小野哲平与她一同,在田野上度过四时,一人打扫、烹饪,一人砍柴、洗衣。她的家是小山丘上的唯一建筑,四周环绕着竹林与森林,附近有一大株夏橙与桃树,田地四角埋着堆肥桶。耕作与采集是早川由美的生活重心,一天中,她种稻栽花、植树烧柴。对那些祖辈们赖以为生、到我们这代却被遗忘的自然生物,她熟以为常。在山里,大蒜、野姜、紫苏、罗勒、萝卜、竹笋、芋头等都唾手可得。从一粒种子播下起,她便等待其破土发芽、开花结果,再将成熟的果实摘取下来,或制成果干,或酿出果酒。


早川由美从梯田小果园中采摘的野草莓。


她的厨房里没有保鲜膜与微波炉,洗碗时也少用肥皂,若担心食物变质,便盖上其他碗盘加以封存,还能欣赏到平时不常见的碗底图案。家里的厨具均是陶器、木器,有用了将近20年的泰国蒸锅、离家时母亲赠别的木匙,也有从结婚那天便使用至今的旧扫帚。食物的从无到有,她亲自负责,三餐的盘碗底下长年铺着叫作“pakkamaa”的泰国布巾。想到吃进身体的食物,将塑造七年后的生命,她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烹饪对她而言并非耽误工作的琐事,而是强化了她与家人的联系,甚至在淘米之时,都能收获幸福感。这种生活联系紧密,手作也好,种田也好,需要大家一同出力,过程中只有彼此,家庭氛围愈加和睦。


她家中的简单晚餐。


在早川由美看来,手制衣物的贴适与温暖,与工厂中批量生产的商品截然不同,所以她愿意尽量多地为家人缝制。在十几平米的工作室内,她使用着旅途中收集来的各样布料、从母亲那继承来的缝纫机与在厨房捏制、柴窑烧成的纽扣,不知疲倦地缝制雪裤、背心、袜子。即使是抹布,她也制作得精心,希望使用抹布的人,不要有消耗它的心态。

在山中生活,早川由美偏爱温暖的火焰,会伐木劈柴,储备下许多柴薪存储在谷仓中,供日常洗澡、洗碗使用。有趣的是,燃烧柴薪产生的灰烬,既可用于制陶、染布,还可撒在田里让土壤碱化;厨余堆积发酵也可作为肥料。这一切,让早川由美起了敬畏之心,在她体内,仿佛也形成了与土相关的循环,她尊重回报她食物、将她纳入循环之中的自然,敬畏无形之中庇护着山林的精魅神怪。


《造物的日常》
作者:[日]早川由美

译者:  蕾克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7年4月



对话早川由美

我不想将我的生活当成某种模范


新京报:刚开始时,您有考虑过这样的生活方式会持续多久吗?您觉得您算一个隐士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