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盈利能力来看,公司综合毛利率稳步提升,一方面核心产品价格维护能力强且规模效应显现使得毛利率逐步提升,另一方面高毛利率的清热解毒、消化、儿科等核心产品销售占比也有所提高。净利率受益于期间费率下降而有所提升,从2013年的16%提升至2016年的20%。毛利率稳步提升和期间费率下降体现了公司经营管理效率改善,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2蒲地蓝生命周期长,未来3年保持20%以上的复合增速
2.1蒲地蓝口服液价格稳定,独家剂型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蒲地蓝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的疗效,可用于治疗儿童咽炎、腮腺炎等,对儿童呼吸道感染、风热咳嗽、腹泻等有很好的疗效。蒲地蓝有三种剂型:蒲地蓝消炎片、蒲地蓝消炎胶囊、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其中公司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为独家剂型。从医保覆盖来看,口服液剂型已进入了7个省份的地方医保目录,医保覆盖面也最广。
2.2产品力突出:临床疗效好、中标价格稳定
蒲地蓝口服液主要成分包括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其中蒲公英消痈散结、苦地丁活血消肿、板蓝根凉血、黄芩泻火燥湿,诸药合用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的功效,从而达到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咽炎、疖肿、扁桃体炎、腮腺炎等疾病。蒲地蓝口服液属于纯中药制剂,具有易吸收、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安全性高的特点。
公司启动了蒲地蓝口服液的临床再评价,通过众多临床试验充分验证了其抗炎、抗菌、抗病毒的疗效,对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感冒、鼻窦炎、手足口病等疾病都具有良好的良好,安全性高且无明显副作用。数量众多的临床再评价充分证明了蒲地蓝的疗效和安全性,也得到了临床医生的高度认可。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属于独家品种,竞争格局良好,价格基本维持稳定,6支装和12支装的单支中标价基本上都维持在4元/支左右。
从日均费用来看,口服液剂型的日均费用在12元左右,与片剂和胶囊剂相比日均费用更高,销售和终端推广力度更大。
由于蒲地蓝口服液疗效好、安全性高、液体口服更方便、终端推广动力强,口服液占据了蒲地蓝各种剂型市场份额的90%以上。
蒲地蓝口服液产品力强,销售保持高速增长。公司清热解毒类药物(蒲地蓝占比超90%)收入从2011年的5.2亿增长到2016年的21.4亿,年均复合增速高33%,2015-2016年都保持了28%的高速增长。
2.3全面二孩政策+中药注射剂和抗生素替代推动蒲地蓝口服液持续增长
全面二孩政策落实,新生儿出生数量明显增加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在儿科销量好,儿科销售占比超过60%,主要原因是:1)蒲地蓝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对小儿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等不明病原体引起的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而抗生素或抗病毒药需要对症下药,在及时性和便捷性方面比不上蒲地蓝;2)蒲地蓝为中药制剂,不存在副作用,更不会出现抗生素耐药性;3)蒲地蓝为口服液体剂型,儿童服药的便利性和依从性优于片剂和胶囊剂。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2016年我国新生儿数量达到1867万,同比增长11%,其中二孩及以上的比例超过45%。卫计委指出全面二孩政策的目标人群有9000万,但综合各种因素只有28%有生育意愿,这部分生育势能将在2016-2030年间不断释放,将带来新生儿数量增加,估计峰值出生人口有望超过2000万。
政府持续大力推行二孩政策实施,2017年两会期间卫计委将与其他部委协作,强化妇幼保健服务供给,合理规划产科、儿科、教育等资源,推动建设标准化的母婴设施,保障女性的就业权益。推动各地进一步完善延长产假、设立陪产假等制度,从而提高生育意愿。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持续推进,我国新生儿数量有望持续增加,年出生人口峰值有望突破2000万。从长远来看,估计未来每年新生儿数量有望增长值1800-1900万,相对于现在每年1600万增加约15%左右,意味着未来蒲地蓝口服液的目标人群数量未来也将增长15%。
蒲地蓝口服液属于清热解毒类中成药,主要竞争产品抗生素和中药注射剂都由于滥用受到国家政策限制,有利于蒲地蓝口服液持续放量。
抗生素使用受限:
国家限抗之前,我国抗菌药物的人均年使用量达到了138克,是美国的10倍。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的使用率接近70%,远高于发达国家的25%左右,抗菌药滥用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2011年起我国相继出台若干政策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随着政府的限抗政策逐步趋严,抗生素市场增速逐步下滑。PDB样本医院数据显示全身用抗菌药市场在2011年增速触底,随后虽然有所反弹但仅有个位数增长,与限抗前20%左右的增速相比明显减慢。且2016-2017年期间国家进一步严格限制抗生素限制,如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临床应用管理机制、各级医院制定抗菌药供应目录和医师处方权限等,抗生素增长进一步承压。
中药注射剂使用受限:
过去几年,中药注射剂保持了迅猛发展势头。但随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增加且许多大品种进入各省辅助用药/重点监控目录,增速出现明显下滑。2015年中药注射剂销售规模达到882亿元,同比增速仅1.42%,远低于过去几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长。
中药注射剂功能主治覆盖的适应症广,专业性要求高,然而由于临床使用不严格,部分品种存在滥用,已被多个省市纳入重点监控或辅助用药目录。据不完全统计,已经纳入不低于5个省市辅助用药/重点监控药品目录中的22个品种中,其中13个品种为中药注射剂,占比达59%,且中药注射剂被纳入监控的省份数量也更多。
与口服中药不同,中药注射剂通过静脉输液给药,可能会导致有害成分直接进入血液中,从而导致过敏反应,严重时会危及生命。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事件报道日益增多,安全性令人担忧。2015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占比为51.3%,占到半数以上。考虑到中药注射剂品种少,临床用药例次远远少于口服中成药,不良反应实际占比可能更高。高发的不良反应报告使得控制中成药注射剂的呼声越来越高。
由于中药注射剂存在滥用现象和不良事件较多,2017年医保目录也对中药注射剂进行了严格限制。2009年版医保目录中限制在二级及以上医院的中药注射液品种为6个,2017年版新增20个品种。考虑到三七皂苷注射制剂、灯盏注射制剂、银杏叶注射制剂均包括多个品种,实际上受到限制的中药注射剂品种接近40个。其中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新增4个产品受到限制:热毒宁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
2015年样本医院清热解毒中成药市场规模在24亿左右,市占率排名前六的品种中除了蒲地蓝(市占率第四)以外均为中药注射剂,其中此次医保受限的喜炎平、痰热清、热毒宁分别排名第一、第三、第六位。
2017年医保增加限制的4个清热解毒中药注射剂终端销售额均不低于20亿元,终端销售额合计接近100亿。考虑到中药下沉基层销售终端的趋势比较明显,估计这四大产品在二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的销售占比不低于20%,销售额不低于20亿,未来大部分市场或将被蒲地蓝为主的口服清热解毒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