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14岁的女孩,不再奢望一个“最好的朋友”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5-14 12:0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个在腐烂的树枝里掏白蚁的少年,还有他带领的小团伙——五六个一起抓虫的初二学生。女儿单方面和抓虫小队惺惺相惜,可对方却对这个新来的女生不理不睬。那个周末,女儿在家门口小河边开展捕猎行动,收获一堆“花蹦蹦”和鸟粪象鼻虫,把这些当成了加入抓虫小队的“投名状”。自此,抓虫小队下楼时,便会在她的班级门口停留片刻,女儿便心领神会地溜出教室和大部队会合,一起下楼抓虫。我很好奇:“他们是故意等你,叫你一起的吗?”她答:“他们倒是说没故意等我。”一个小女生和一群中二少年之间能产生怎样的友谊呢?无非是一起玩的同好。不过女儿发现,这样的友谊也很不错。一起玩,没有负担,不需要考虑“谁和谁好,但谁和谁更好,谁和谁后来又不好了”之类的问题。如此简单,明明白白。

《重启人生》剧照
女儿初一时也有自己的闺蜜,不在学校里,是我好友的女儿小南。每当节假日,两个小女孩碰头,分外亲热。小南曾抚慰女儿初一时的孤独,但是很快这种“闺蜜”型的友谊就不得不面对疾风暴雨。小南开始买小马卡,追韩国明星,女儿则依旧流连于花花草草和虫子。小马卡女儿还多少能跟上趟,不过矛盾也由此而生。一起抽卡,难免互相攀比,半赌博类的游戏,有人运气好有人运气不好,不患寡而患不均,很容易就会不高兴。女儿会因为抽不到想要的卡而灰心丧气,也会因为对方抽到更好的卡而嫉妒,我和她都意识到这种活动带来的负面情绪并不可控,干脆就此戒除。在同一时期,小南也退了“小马圈”,专注韩国明星。之后,两个女孩碰面依然亲密,但共同语言似乎越来越少,常常是坐在一起,各打各的游戏。女孩大了,兴趣爱好逐渐南辕北辙,分道扬镳似乎成为必然。

对于这段友谊的淡出,女儿恋恋不舍,但也并不试图挽回,她说不想为了迁就朋友就失去自我:“我内心的呼唤是让我要保持自我,但为了有朋友、为了合群我就必须忍,必须戴上面具,我自己委屈,也为对方委屈,这样并不好。” 这个年纪的女孩,要在自尊和合群之间找平衡,自我的个性和被朋友认可的期望相互交织又难免矛盾。她们想在友谊中笃定自己的价值,但有时也会退回舒适圈自我保护。

《一周的朋友》剧照
初一下学期,女儿终于慢慢探出了蜗牛壳。学校分组进行实践学习,女儿被分配进了一个有点“二”的小组,组员们虽然总想推事、常年彼此吐槽、偶尔翻脸,但在吵吵闹闹的过程中,大家一起把活都干了。小组学习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空间,不得不和同学接触,不得不倾听和表达,不得不沟通和协调。女儿在人际交往中慢慢放松了下来,她有时候会在饭桌上吐槽“奇葩”队友,脸上却带着愉悦的笑容,同学们也开始了解和接纳她想法和情绪。女儿还是没有一个最好的朋友,但似乎越来越“合群”了。

有一天她问我:“没有好朋友是不是也能好好过?”我给她列出了交友三段论,第一层有共同爱好的“酒肉朋友”,莫谈国事,只谈同好;第二层有共同语言,在精神层面能互相理解、产生共鸣的朋友;第三层是经过岁月洗练的老朋友,那就是未来的事了。我的建议是第一层的朋友也很不错,后面两种,莫强求。至于友谊有没有排他性,她在群体中倒是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和大家关系都还不错,这样也挺好。”自从不再奢望一个“最好的朋友”之后,女儿倒是放开了思路, 世上也许没有独一无二的好朋友,却可以有很多的好伙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