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针对河南国有经济“行业分布散而不聚、产业结构低而不优、企业个体多而不强”等问题,整合关联项、合并同类项,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合并河南交投集团、河南交通运输集团组建资产规模近8000亿元的新交投集团,成为全省高速公路投融资、建设及资产管理航母级企业。重组铁建投集团,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高铁里程居全国第二位,率先开行2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货运示范线。组建中豫航空集团,加快打造航空经济全产业链。整合涉农资产组建河南农投集团,扛稳粮食安全、种业振兴重任。
纵向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聚焦产业链上下游,通过资源整合打通堵点、接通断点,提升产业安全和韧性。整合钢铁、有色等资源组建河南钢铁集团,打造钢铝铜镁融合发展的千亿级冶金产业集团。河南水投集团整合水利、水务、水源、水工,推进现代水网建设。整合物流资源成立中豫港务集团,形成陆港一张网、河港一条链。重组河南资本集团作为全省首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成为国有资产盘活存量、集聚增量、提升价值的主平台。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成立河南检验集团、豫地科技集团、中州集团,在矿产资源开发、检验检测、后勤服务等领域推动资源整合、服务提质。
中豫港务集团充分发挥自身“通道 + 枢纽 + 网络”作用,实现中欧、中亚、俄罗斯、RCEP 区域国际班列“四线齐发”。
图为郑州至老挝万象班列首发
外部协同,发力新兴领域。
加强与中央企业、地方国企、民营企业等重组整合,放大乘数效应。
与国机集团合作组建中国金刚石集团,引领我国超硬材料产业迈向顶端。
控股国家通航龙头企业中国飞龙公司,将总部迁入河南郑州。
改组豫资控股集团为专责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下设新材料集团、汽车投资集团、豫健生物集团等专业化子公司,深耕“新车医数”产业赛道。
豫信电科集团承接华为服务器业务成立超聚变公司,2024年国产化服务器销售额全国领先。
内部融合,释放重组动能。
做好重组“后半篇文章”,推动资产整合、人员融合、业务聚合、文化耦合,实现“1+1>2”。围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国内一流投资运营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实施重组提质行动,在14个重点领域形成“1+3+12+N”新格局,链群优势更明显,核心竞争力更强。截至2024年底,新重组企业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较重组前分别增长50.4%、55.4%、67%。
围绕战略所需、产业所趋、国企所能,河南省国资委深入实施“创新领跑行动”,让更多科技创新迸发涌流,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创新“引力”持续增强。
加大科技创新政策供给力度,多维度丰富政策“集装箱”,实现政策集成运用、落实落地。完善人才、资金、激励、成果转化、责任豁免“1231N”创新政策体系,制定激励保障12条、“人才小气候”10条等突破性举措,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科技创新专项考核实现全覆盖,构建正向激励为主、负面约束兜底的考核体系。
创新“动力”持续释放。
建立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对重大创新成果实施超常规激励。近年来,监管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4年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34.4%。对11户企业国家级、省级、一般性科研成果研发费用按2倍、1.5倍、1倍视同利润加回,累计超65亿元。
创新“合力”持续汇聚。
开展国有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加强与中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和嵩山、黄河、神农种业等省实验室科研项目,推动创新联合体“开新、扩围、提质”,与30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项目500余个。
创新“效力”持续提升。
完善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合作机制,贯通“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创新全链条。2024年,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15项,获得年度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5项。平煤神马集团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荣获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