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资报告
探寻变革之道 打造阳光国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资报告

以“南沙模式”推动“未来电网企业”发展

国资报告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3-02 18: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适配“未来电网企业”的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打造“未来电网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优秀人才,并且创新和改革的过程面临高风险、周期长、见效慢等问题,这需要建立针对建设“未来电网企业”的新型监督考核机制。然而,当前电网企业尚未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新型监督考核机制,并且还会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业绩考核要求,面临“一利五率”等考核指标硬约束。因此,电网企业迫切需要建立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新型监督考核机制,而且需获得上级管理单位的充分授权。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亟须能源合作机构系统性推进
在碳排放“双控”加速演进下,“未来电网企业”亟须通过绿电绿证消费、综合能源利用等手段加快实现绿色生产。当前,电网企业重点布局的储能、光伏等产业将面临欧盟碳足迹披露要求以及能效标签、绿色采购等“绿色门槛”,亟须降低产品碳足迹,提升出口竞争力。而涉碳业务顶层设计相对不足,资源缺乏系统整合,难以形成合力,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能源低碳转型合作机制尚未建立,政策研究、能源管控、电碳服务、标准制定等业务平台还需完善,电碳耦合数据价值还需深入挖掘。
用户侧规范管理还需加强
在用户侧,目前逐渐从传统的单一供用电系统管理向包含用电负荷、光伏发电、储能、充电桩等的综合能源管理演变。但现行的电力工程典型设计标准难以满足用户侧电气配置要求,政府层面尚未对用户侧智能化提出建设要求和统一管理,缺乏体系化的用户侧多元用能的设计标准,未能适应“未来电网企业”发展需求,导致用户侧智能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用户侧电气设备的健康水平难以实时掌握,存在故障跳闸甚至出门影响电网安全的风险。
高端人才招聘和培养较为困难
“未来电网企业”对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有较高要求,特别是对技术和管理的关键岗位。然而,由于管制类企业在薪酬待遇、职级晋升等方面受到较多限制,对外部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较弱,能够与“未来电网企业”相匹配的人才相对较少。因此,电网企业一方面迫切需要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和优化组合,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关细则来吸引高端人才。
南沙智慧+无人驾驶超充站

“未来电网企业”成效显著


近年来,南沙供电局基于未来电网“南沙模式”加大资源投入和推进组织机制变革,聚焦港澳多方合作,创新突破,重点打造“五个标杆,一个示范”(世界城市发展赋能标杆、科技创新合作促进标杆、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标杆、国际规则机制衔接标杆、港澳人才合作交流标杆、公司治理管理变革示范),完成了多项首创性突破性改革,在打造“未来电网企业”改革样板、建设全国领先标杆供电局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在打造世界城市发展赋能标杆方面。南沙供电局紧抓南沙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城市机遇,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南沙全域能源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建成具备“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特征的国家级新区首个全域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获得优秀评价。在南沙加快建设南方电网规模最大的“电力鸿蒙”全业务、全链条、全场景示范,加快生态布局。南沙供电局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四办”“六联办”举措,首创政企互通主动服务,组建市政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联席办公室,重塑服务流程,办电时长压减40%,打造“不动产+电力”“充电桩在线审批+用电报装”等组合服务,报装时长压减80%。实现涉企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应用,拓宽“信用+电水气”服务场景,建立重大投资项目配套工程的电力服务信用承诺制,建立健全南沙信用应用管理机制,提升重大项目筹建效率。
第二,在打造科技创新合作促进标杆方面。南沙供电局积极搭建粤港澳联合创新体制机制,与港澳地区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推动科研人才、科技设施、科技成果等创新要素高效跨境流动、深度合作。联合香港科技大学等开展联合攻关,策划一批粤港澳科技专项;共同推动能源领域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联合申报高等级科技项目,完成2024年度第一批10项科技港澳专项立项实施。受邀赴香港理工大学参加“碳中和与新型电力系统”院士论坛,与港澳高校建立常态交流机制。探索联合港澳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探索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在南沙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新能源电力领域重大示范工程集群,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