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到了清末民国,太极拳的起源传说中将宋代张三峰创内家拳,演变成了元末明初张三丰创太极拳,
“尊张三丰为内家拳高祖,则当之无愧”
。对此,某武术刊物的评价是:武术也是历史,它要遵循历史的规律。太极拳绝不是一个“神仙高人”创造的。不集众多的小智慧,无法形成太极拳那样的大智慧。没有武术的过去,就没有武术的现代和未来。太极拳是中国几千年来长期武术文化演化融合的结晶决不是某个“神仙高人”依靠“秘诀”、“秘谱”编出来的。
我们所说的太极拳,据考证源于河南焦作的陈家沟。简单来说,就是明末时陈家沟出了个武痒生陈王廷,明朝over后他把长拳等武术,结合引导、吐纳姿势,改造成了自己的一套拳法,当时还没有太极之说。
陈家沟的人都来跟他学拳,他收徒的要求是:陈家沟本地户口,姓陈,男。
他的后人以走镖为业,到了第十四世陈长兴定居河北,在一个同乡药店里教拳,药店有个瘦小的哑巴伙计杨露禅,偷学了拳法一口气K.O了好几个弟子,陈长兴看他骨骼清奇就破例收他为徒...没想到他是假装哑巴。杨露禅靠着低调的外表到处比武并赢了,后来到京城到处跟人PK并赢了,人称“杨无敌”,终于引起了大V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注意,赠上对联
“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雄。”
太极拳因此成名。
有了帝师的推荐,王公贝勒们就都来跟他学拳,可那时的八旗子弟早已不是金戈铁马的满清勇士,一个个养尊处优体弱多病,受不了练拳的艰苦。杨露禅一直是“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高情商有趣的人,他把太极拳的一些高难度动作修改得柔和轻松,特别考虑到了形象问题,最终保证了学拳不皱长衣衫,练拳不乱长辫子.
很快到了民国,太极拳并没有因为大清的灭亡而衰败。1921《体育季刊》中《太极拳势图解》序中,蔡元培称赞“手此一编,病夫无恐。”练了太极拳再也不用担心我们是东亚病夫了!1926年5月陈微明在上海创立致柔拳社;1927年武汇川在上海成立的汇川太极拳社;1926年9月叶大密在上海成立的武当太极拳社;1932年吴鉴泉在上海成立的鉴泉太极拳社...这些太极拳组织在传授中虽讲究太极拳的技法,但主要宣传其健身祛病的作用,“强国强民”的意义,太极拳融入了城市的体育、娱乐之中。
▲1934年,蒋介石为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题词
新中国成立了!为了增强国民体质,从50年代开始,就有提议把太极拳改造成一项群体性的体育活动。1957年,国家体委改编出了24式简化太极拳,后又编出88式太极拳,也就是我们现在在公园广场看见的舒缓又整齐的太极拳招式。
1960年,伟大领袖的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说了一段伟大的话: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