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东南大学,这一方案又被称为“教育数字基因图谱”。“人工智能不是替代者,而是创造力的催化剂。”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表示,学校坚持把人工智能作为撬动高等教育范式变革的战略支点,深刻把握“智能革命”与“教育使命”的辩证统一,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东南大学云智算一体化平台机房日常调试。 学校供图
今年初春,DeepSeek-R1大模型在东南大学校园网内测,服务上线后迅速引发热潮:首小时并发用户突破千人,日均请求量超1亿token(约1.5亿汉字处理量)。3年前在算力试验田播下的种子,如期破土而出了。
时间回溯到2022年秋。彼时,全校还在租来的算力“土地”上搞科研,多个院系课题组正深陷算力焦虑:生物医学团队训练器官芯片模型需要排队,交通工程团队仿真自动驾驶场景需要等待,连情感识别研究也因GPU资源不足频频搁浅。
正是这番困境,催生了东南大学算力试验田的蓝图。2023年10月,学校作出战略决策:着手建设全国首个纯国产化校级智算中心。这项经过一年论证研发的工程,从图纸走向现实仅用了4个月——2024年1月,搭载昇腾芯片的算力基座正式点亮。当年11月,学校进一步加大投入,将算力拓展至86P,相当于每秒可以完成86亿亿次运算。
2025年初,东南大学部署全功能版DeepSeek-R1模型。2月16日,全国高校首个基于全自主技术栈的AI基座服务——“满血版DeepSeek-R1”正式上线,并同步完成算力扩容与功能升级。3月,学校上线了国内首家高校QwQ-32B大模型,“医擎”重症诊疗系统随即发布。
每天,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过九龙湖校区,智算中心的散热系统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嗡鸣。数据显示,平台高峰期62.4P的算力负载率逼近极限,却依然保持着97%的任务完成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