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周国平
介绍信息 一、首发周国平的新作品或者其部分内容; 二、摘编周国平以前作品中的文字; 三、转载媒体或其他自媒体平台上对周国平的评论; 四、周国平与网友们互动,对评论和留言予以回应; 五、报道周国平的社会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周国平

回家过年最令人反感的行为,它排第一,很多人都做过

周国平  · 公众号  · 美文  · 2025-01-31 2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是不是找男朋友啦?多大了?”
“你男朋友家哪里的,有没有房?”
“家里 几个 兄弟姐妹 ?父母怎么样?”
“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彩礼多少?”
很不巧的是,小莉刚和相恋2年的男友分了手,心情糟糕到极点。
当亲戚们不厌其烦地“逼问”时,小莉再也忍不下去了,直接板着脸起身离开,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任凭她爸妈怎么喊都不出来,气氛很是尴尬。
等亲戚走后,小莉又陷入了自责:
“是不是自己太小气、太没礼貌了?”
“为什么我会这么反感?这种心理是正常的吗?”
其实,人都有一种自然的 “隐私防御机制” ,即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
在家庭聚会中,这种机制常常被打破,家人间的聊天似乎让隐私变得更加脆弱,而亲戚们却很少能意识到这一点。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 “过度的关心,是对他人最大的不尊重。”
过度关心的背后,有时隐藏着别样的意图,让人感到压力重重。
同事小明最近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产生了抑郁情绪。
放假回家后,他被亲戚们一再追问工作和生活状况。每一次的打探,都如同一把尖刀,刺痛着他内心的脆弱。
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位远房亲戚好奇地问: “听说你最近换了新工作?”
小明微微一笑说: “是的。”
一个简单的提问,却引发了其他亲戚的一连串“关心”:
“具体做什么的?”“薪水涨了吗?”“年终奖发了多少?”“能做长久吗?”
还可以啦。” 小明试图以轻松的语气应答,但亲戚们似乎并不满足于此。
TA们开始深入追问一些更为私密的问题,比如几年可以升职?有没有合适的同事可以做女朋友等等。这让本就心情压抑的小明,直接炸了:
“我过得怎么样?跟你们有关系吗?管好自己吧!”
显然,这种过度关心已经侵犯了人与人之间的边界。
你的厌烦,是在守护自己的边界
如果你感受到了不舒服,产生了焦虑和恐惧的情绪,那不是你的错,不要自责。
所以说,年轻人和亲戚之间的心理隔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过度关心”导致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