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果没有他,或许我们现在还不能用拼音,在电脑端、手机端顺畅地打字交流;
如果没有他,
Beijing北京
还只能念作
Peking
,J
iaozi饺子
还只能念作
Dumpling;
如果没有他,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门槛,要比现在高一大截。
总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是他,促成和完善了拼音体系,让汉语真正走向了世界。
(图片来源:Google)
周老这一生,充满了传奇。
他
活了一个世纪
,
体验了中国近百年的所有进程,经历了满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新中国四个时期,堪称
“四朝元老”
。
他
交友广泛
,和老舍谈笑,和周总理通过话。他还是为数不多的,曾与爱因斯坦谈笑风生的中国人。
他身上有太多
标签
:作家沈从文的连襟、才女张允和的丈夫、经济学家、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
1906年,周有光出生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
(图片来源:网络)
他的曾祖父曾是清朝官员。咸丰年间,太平军攻破常州,曾祖父投水自尽。
十岁时,全家迁居苏州,周有光进入了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也就是洋学堂;
读中学时家道中落,周有光靠着姐姐朋友接济的学费,才得以继续读书。
好在他天赋异禀,顺利考取了上海圣约翰大学。
上海圣约翰大学旧照
当时的圣约翰大学,要求学生只能讲英文,还有打字机,沟通起来很方便。
但是中文没有打字机,也没有统一的拼音标准。周有光随即意识到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国56个民族有80多种语言和地方方言,造成了很大的沟通障碍。
这使得周有光对文字改革产生了兴趣,主修经济专业的他,毅然决定辅修语言专业。
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却因为经济条件,只能选择远渡日本留学。
然而,上天跟他开了一个更大的玩笑:
学成归国后,恰逢抗日战争。
国难当头,他空有满腔抱负,却得不到施展。
周有光(右二)与家人的合照
在重庆躲避战火期间,
6岁的女儿
因为盲肠炎无药医治,不幸
夭折
。
2年后,儿子又被流弹击中,险些丧命,自己全家在逃难中历经生死保住性命。
1945年,抗战胜利,他回到新华银行任职,被派驻纽约,在华尔街待了3年,日子总算安稳了些。
这期间,他曾见过爱因斯坦两次。两个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相谈甚欢,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不谋而合,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彼此惺惺相惜。
他说,爱因斯坦的一段话让他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