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两国领导人的促进下,中印双方同意加快探讨和推进铁路、产业园区等领域的合作事项。中印建立的“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运转比较顺畅。中印贸易往来和投资虽然饱受世界经济低迷的压力之苦,仍然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中国民营企业对印投资热情持续高涨,“特变电工”在莫迪故乡建成并成功运营产业园区,华为、中兴在印度建立了大型研发基地,万达、华夏幸福等大型集团正在以百亿美元的投资规模致力于印度产业城的开发。两国地方合作迅速发展,双方结成的友好省邦和友好城市已经达到13对之多。两国文化交流呈现明显增多,人员往来数量大幅度增加。中国在开放神山圣湖方面向印度释放了充分的善意,赢得了印度民众的高度评价。
值得指出的是,两国军队的接触和交流在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也开始恢复。2015年11月,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上将访问印度,2016年4月印度国防部长帕里卡尔访问中国。11月,中印第八届防务与安全磋商在新德里举行。双边的联合反恐训练已轮流在两国举行六次。
此外,中印两国领导人还在多个多边场合进行会晤,彼此坦诚交换意见,并对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国际形势交流看法。2016年9月,莫迪总理来华参加在杭州举办的20国集团峰会,一个月之后,习近平参加在果阿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双方在围绕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上坚持相同和相似的主张。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国提出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议后,得到印方的积极响应和有力支持。中印两国在金砖国家合作问题上,配合默契,在建立“金砖合作组织新发展银行”过程中,合作也很愉快。
应该看到,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至2015年前后,虽然中印关系中存在的固有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但是总体上处于可控的状态中。边界争端虽未解决但基本保持相对安宁局面,彼此间的战略互信虽然不足但基本保持沟通渠道,地缘政治态势虽然僵持但对抗不甚剧烈,贸易失衡虽然存在但并不尖锐。而最近几年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印度自身经济改革开始收到明显效果,经济增长态势良好,对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特别是莫迪执政以后,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措施,有力地解放了生产力,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国家,2014-2015年度的增长率达到7·6%。即便在全球经济很不景气的情况下,2015-2016年度的增长率仍保持在6·5%的水平上。这种增速提高了印度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也强化了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印度媒体普遍认为,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印度的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三,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和中国。这种估价一方面增加了印度处理国际事务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对与其有矛盾的国家的强势。在对华关系上,情况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