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古典学研究》杂志的夏季号内容,包括论文、译丛、书评等栏目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文章涵盖了古典学研究的多个领域,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尼采等的研究,展示了该杂志在古典学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和深度。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杂志介绍
《古典学研究》是一本旨在促进中外古典文明研究的杂志,设置多个栏目,包括论文、译丛、书评等。
关键观点2: 论文内容
杂志包含了多篇关于古典学研究的论文,涉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尼采等研究领域。
关键观点3: 译丛内容
杂志包含多篇翻译作品,涉及古希腊文献和思想的解读。
关键观点4: 书评内容
杂志包含对近期出版的古典学相关书籍的书评,为读者提供阅读建议。
关键观点5: 读者群体
杂志的读者群体主要是从事古典学研究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古典哲学研究、古代史等相关专业的教师、科研人员、在读研究生、本科生等。
正文
谭宇泽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暨古典学研究中心)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一方面提出了自然奴隶学说,另一方面又多次论及外夷“富于奴性”的特征。主流学界将二者关联起来,认为亚里士多德持有将所有外夷视作自然奴隶的种族偏见。这种看法实则经不起推敲,因为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是,自然奴隶缺乏理智潜能,奴役自然奴隶具有正当性,而外夷的奴性则源于血气的欠缺或过盛,这阻碍了其理智潜能的发展,从而使得他们事实上更容易遭受奴役。亚里士多德有关外夷的讨论意在回应柏拉图的《治邦者》,而非肯定奴役外夷具有正当性,他也无意将外夷视作自然奴隶。
▲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
奥古斯丁的柏拉图主义世界秩序
——《〈创世记〉字疏》解读
刘子茵
柏拉图通过对于两种原因的区分,将世界的开端分为理性和必然性,认为创世是将理性秩序引入不定运动的容器;普罗提诺则根据太一的流溢统合两个开端,赋予世界内在的规定性,并将创世改写为生产和赋形两个步骤。奥古斯丁继承了柏拉图和普罗提诺对世界的构想,但引入了意志概念,在自然和意志的双重基础上建构出高度复杂的世界秩序。在造物层面,两种秩序的区分体现为理性造物与非理性造物及其分别组成的人世与自然界,在神意治理下显示出不同的存在阶序和治理目的。在造主层面,这种区分则首先表现为自然法与奇迹的张力,奇迹的存在显示出凌驾于理性法则之上的上帝意志;随着理式被降格为潜在的可能性,上帝的意志成为决定万物本质的现实必然性。最终,理式和意志作为上帝意志的不同表达,被收摄入三位一体的上帝之中。
▲
奥古斯丁
(
Augustine of Hippo
,354
—430
)
田立年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
柏拉图和尼采都认为自己的思想就是最好的音乐——当然都是哲人而不是音乐家的音乐,其含义是“真理”和“自由”。区别在于,柏拉图主张协和的音乐,而尼采强调不协和的音乐;柏拉图将真理命名为音乐,而尼采则将音乐加冕为真理。按照尼采的“未来语文学”,世界由“符号”和“符号的缩略”构成,只有语文学家的阅读艺术,才能解读作为文本的世界。语文学家必须像音乐家一样,听从酒神灵禽的欢快叫声的引领,在没有任何逻辑确定性的情况下唱出美妙的歌曲。
▲
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彖传》“文明”象征意义研究
《易传》中的“文明”象征《离》卦及与其相关的若干事象,可能是古汉语中这一复音词或仂语最早的来源。《彖传》《象传》中的“文”主要取纹饰、错杂之义。《彖传》中的“明”则都与《离》卦相关,用来指示卦体,或取其不同的义项来说明不同的卦性。对《离》卦宗旨的理解以别离说为优,表现其向外运动的趋势和性质,加上取象日、火,可以称为“明”,其卦象赋予其“文”的性质,与其外向趋势相合。“文明”指《离》卦,有纹饰得以彰明之义,又引申为文采灿然。早期文献对“文明”的使用,基本不超出《彖传》“文明”之义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