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曹操通过嫁女来控制汉室皇权,以及通过与其他世家大族的联姻来稳固自身政权的故事。文中提及曹操将多个女儿嫁给汉献帝,形成“中央—地方”的双重保险,同时利用婚姻策略在朝中布局多元“政治资产”。除此之外,还讨论了其他女儿的婚姻情况及其背后的政治考量。最后,文章讨论了这些婚姻背后的权谋游戏和女性的命运。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曹操的嫁女策略
曹操通过嫁女来控制汉室皇权,形成“中央—地方”的双重保险。他将多名女儿嫁给汉献帝,并利用婚姻策略来稳固自身政权。
关键观点2: 曹操的朝中布局
曹操通过联姻来布局朝中多元“政治资产”,包括与夏侯氏、荀彧、何晏等世家大族的联姻,以加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关键观点3: 三国时期的婚姻与权力游戏
三国时期的婚姻多为政治联姻,涉及资源整合与风险对冲。曹操嫁女是父权制度下女性命运的缩影,红妆成为政治的注脚,婚姻契约上盖下的是权力的印章。
关键观点4: 女性的命运与悲欢离合
在这些政治联姻中,女性成为家族或集团之间结成政治联盟的纽带。她们的悲欢离合成为历史中的微尘,被宏大叙事所遗忘。
正文
(máo)(夏侯淳之子)
:“太祖以女妻楙,即清河公主也。”
安阳公主嫁于荀恽
(荀彧之子)
:“太祖以女妻彧长子恽,后称安阳公主。”
金乡公主嫁于何晏:“晏,何进孙也,母尹氏,为太祖夫人。晏长于宫省,又尚公主。”
德阳乡主
(曹操义女、曹真之妹)
嫁于夏侯尚
(夏侯渊之侄)
。
由此,曹操的婚姻策略便清晰可见了:三位女儿控制皇权中枢,其余女儿笼络核心文武集团,形成“中央—地方”的双重保险。
三国历史一直是民间传说的素材宝库,茶馆里的说书人一拍惊堂木,貂蝉就能凭空捏造出“美人计”,刘备娶孙尚香也能被编排出“锦囊妙计”,那曹操又为何不能多嫁四个女儿给汉献帝?
建安十三年
(208)
,赤壁战败以后,曹操对南方及西川地区暂时无力染指,于是将工作重心继续保持在巩固北方、谋划发展之上。而在北方,存有诸多不稳定的因素——最首要的便来自内部。
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汉献帝刘协却不甘心成为傀儡皇帝,并多次试图改变现状,而朝堂之上的联络全为曹操所垄断,只能利用后嫔外戚进行串通联络、策划。建安五年
(200)
,汉献帝以“衣带诏”命董贵人之父、车骑将军董承联络多人,设法除掉权臣曹操。结果“衣带诏事件”被泄密,接受密诏的董承等六人及其族人七百余人都被曹操杀害,史书载:
“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其中,董承的女儿董贵人已经有了身孕,汉献帝虽多次请求曹操放过董贵人,但其终究还是被曹操斩杀。
外忧与内患并存,这让曹操很快意识到,皇帝的身边需要保有自己最为亲密的眼线。建安十八年
(213)
,曹操让汉献帝封自己为魏公并加九锡,还将曹宪、曹节、曹华都嫁给了汉献帝,在此之后的建安十九年
(214
)
,又以极快的速度废除了伏皇后
(汉献帝刘协的第一任皇后,屯骑校尉伏完的女儿伏寿)
,彻底清除后宫异己:
“皇后寿,得由卑贱,登显尊极,自处房,二纪于兹。既无任、姒徽音之美又乏谨身养己之福,而阴怀妒害,苞藏祸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今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诏,其上皇后玺绶,退避中宫,迁于它馆。鸣呼伤哉!自寿取之,未致于理,为幸多焉。”
后面的事情,就像前面视频中所表演的那样,曹节被迅速扶上后位。曹操知道,成了皇帝的“岳父”,很多事情便可以有合乎礼法的借口。当曹节带上凤冠时,曹氏血脉就已注入汉室正统。
而除去皇室板块,曹操还要在朝中布局多元“政治资产”——
军事支柱:长女清河公主嫁夏侯惇之子夏侯楙,义女德阳乡主联姻夏侯尚,加深与夏侯氏的联系,与曹魏头号军事家族绑定,进一步巩固
“谯沛集团”的军事垄断。
谋士集团:安阳公主嫁与荀彧长子荀恽,拉拢颍川士族领袖,稳住决策核心。作为颍川集团的领袖核心,荀彧忠于汉室,在曹操势力发展的两次关键时刻,都曾提出曹操应志在匡扶汉室,但受到长子婚姻的影响,最终也只能是“以忧薨”,曹操因此成功削弱了士族反曹的凝聚力。
舆论板块:将金乡公主许给名士何晏,收编清谈派,平衡朝堂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