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就这样,一直到现在,就在家做饭整理家务了,全家日子也紧巴巴的。
我知道这些信息后,内心真的很难受:
15年时间,你到底是怎么规划的?
通过分析,我挖掘了这个同学的病根:
1.没有趁年轻提升学历
2002年大学毕业后,若工作不顺利,迅速在三年或五年之内考取研究生,30岁之前还有翻身的机会。
当初能考211的,智商不会低,考研应该也是最佳出路了。
2.没有充分利用时间
或者说,该努力的时候享乐了。
我发现,大多数农村出身的孩子(此处无歧视),脱离了农村以后,相当一部分会有可以松口气的思想,殊不知,城市的竞争,远比农村残酷和复杂。
这位女同学,在带孩子的几年时间里,完全可以考证考学历,趁机提升自己,为自己的将来准备砝码。
而她呢,却是在家看电视,这个就只能怪自己了。
我有个研究生学生,就是边读研边怀孕养孩子的,确实很累,但人家坚持下来了。
学生B,90年代末毕业于一家重点大学工科专业,目前在苏南打工。
B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尖子生,毕业去了当地一家大型国企生产机械设备。
在当时算是高收入群体。
几年后,突然有一天,这个同学说要找我聊聊。
见面后他说,厂倒闭了。
我吃了一惊。
2000年左右,正是国企改革的浪潮期。
他说,企业被卖掉了,富余人员都下岗了,他属于技术人员,可以留用。
但待遇降低了不少。
我明白他找我的意思了,这个同学属于学习很有天分,但遇到抉择的时候,很难找对方向的人。
然后,他就说了一个数字。
我有点不相信,这个待遇太差了!
他说,是真的。
老板说了,能接受就做,接受不了,就自动辞职吧。
就这么残酷!
于是,我帮他分析想对策,得出三条出路:
第一,你才26岁,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现在大学扩招,急需高校老师,你要是想考研,可以做老师。
稳定,一生无忧,但是待遇不高。
第二,去沿海外企、私企待遇好,大胆走出去,收入翻几番应该行。
第三,考公务员可以试试(那时公务员考试远没有现在难)
半年后,春节在老家遇到了他,还是老样子。
三条路都有阻碍,于是他选择了按兵不动。
我听后,也没说什么,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生活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我呢,边上班边读博,毕业后毫不犹豫跳槽到了深圳。
去年聚会,时隔十多年再次相见,很明显,他现在很不如意。
后来工厂倒闭了,他就到了一个私企打工,传统的机械行业,待遇可想而知。
他说,当时应该考研,现在有点后悔。
现在想想,2002年的时候,他26岁,当时的出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第一条路:
考研。
当时确实比较难考,但高考那么难都成功了,考研就真的没一点信心么?
其实他是怕吃苦,高考那次压力太大了,谁都不愿意再经历一次,毕竟当时有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
若当时3年内考研成功,毕业时虽然32岁了,但找份体制内的体面工作应该不算难吧?
第二条路:
去沿海外企私企。
他害怕失去干部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