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万物起源》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 著,张卜天 译
博集天卷 2017-4
现在好看的科普著作越来越多,当然,主要还是引进的。过去有一本《万物简史》,是喜欢知识和科学人眼中最好的科普书,作者虽然不是一位科学家,却可以将各种科学知识讲得生动有趣。现在,又出来了一本《万物起源》,作者还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但是他在《新科学家》工作,这是一本在西方影响极大的科学杂志,涵盖内容很广,因此这本书涵盖的内容也很宽,同时图文并茂。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到地球到生命,一直到人类的科学技术史。比如,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原来韩语是世界第12大语言,人类的政治倾向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今年,未读新知类书单中我将这本书排在第一。
——
李淼
月亮是从哪来的?眼睛是怎么演化出来的?最初的音乐听起来什么样?这本书介绍了我们能想到的所有事物的起源,还有很多冷知识。我一直认为,最让人感到满足的科普,是“解答了我多年的疑惑”,这本书就充满了这样的满足。书中用极具创意的手法来解释事物,比如把各国的地图放在月球上,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月亮的大小。这本书图文并茂,排版轻松,但不要因此把它归类为儿童读物。里面的知识对成人来说非常适合,是重要的谈资来源。当然,对于儿童来说,这是一个超重量级的礼物。
——张辰亮
——————
《宇宙的尺度:无穷大到无穷小》
[美]大卫·布拉特纳 著,阳曦 译
未读 2017-6
人类如今已经认识到,我们肉眼可以感知的可见光,只是整个电磁波谱中极小的一部分。数字、尺寸、光、声、热、时间,这是人类丈量宇宙的标尺。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时空尺度以外,还存在小得直到无穷小,大得直到无穷大的事物。人类认识到的宇宙尺度,从最初的好奇,到后来的令人敬畏,再到如今的让人感到头晕目眩。《宇宙的尺度》一书的目的,就是把宇宙无比宽广的尺度,压缩到人类习以为常、可以接受的程度。让我们以一种较为舒适的方式,来体验宇宙。
——郑永春
如果没有尺度,这个世界就什么都不是。在物理学中,我们要学习的重要一课是单位和量纲,长度有长度的单位,质量有质量的单位,还有时间,这是三个物理学的基本单位。在日常生活经验中,还有更多的尺度,例如温度、声音的强度、光的亮度、电流的大小,甚至还有100克食物中含有的热量。这本书在讲述这些尺度的时候,还会告诉你物理学知识。我自己就没有想到,尺度这个话题可以拿来讲物理。当然,除了各种不同的尺度外,还有纯粹的数字,这本书以谈数字开篇。
——李淼
——————
《伟大的海洋》
[美]梅拉尼· L. J. 斯蒂斯尼 著,祝茜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2
这几年,西方的博物学科学手绘受到中国读者的广泛欢迎。但市面上的相关书籍,很多都只是画作集,只能当美术类书籍来看。而这本书汇集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多本古代、近代博物学著作,收录了海量的精美插画,光是看画就值回书价了。更可贵的是,对这些插画所属的著作,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们发现,在今天常被我们当成家居装饰的博物学手绘,其实都是严谨的科学著作的一部分。每本著作都有详细的书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据此自行查询,发现一个又一个的新世界。
——张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