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发布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学术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文研邀访学者】张邦炜:钱穆的“平民社会”是指“平等社会”吗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17-09-14 18:2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第一,钱穆并非仅有平民社会一说。众所周知,他是位学术“长青树”,其学术生命极长。宋代是个什么社会?在不同时期,或因视角有异,或因语境有别,钱穆有多种说法。除平民社会而外,还有“平等社会”(177页)、“平铺社会”(171页)、“白衣社会”、“科举社会”、“进士社会”、“士人社会”、“四民社会”(《中国历史研究法》)等等。其中含义相同或相近者较多,可归纳为两大类,即平民社会和四民社会。钱穆论及四民社会、士人社会之处,甚至多于平民社会。
第二,在钱穆看来,平民社会早已产生于“秦以下”,宋代不是“第一个”。他关于平民社会的阐述,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平民社会从秦、汉开始,并非始于宋代。他在许多情况下将秦以下的古代社会看作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历史大单元。钱穆说:“秦、汉以下的中国”,“当时已无特殊的贵族阶级的存在,民众地位普遍平等”(105页)。又说:秦、汉时代“平等社会开始成立”(177页)。还说:“汉唐诸代,建下了平等社会”(245页)。二是时至宋代,平民社会更纯粹。钱穆说:“自唐以下,社会日趋平等,贵族门第以次消灭。”(《国史大纲》)又说:“一到宋代,社会真成平等,再没有贵族与大门第之存在了。”(190页)还说:“中国自宋以下,贵族门第之势力全消”(《国史大纲》), “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没有特殊的阶级分别”,“不让有过贫与过富之尖锐对立化”,“全国公民受到政府同一法律的保护”(《国史新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图为钱穆先生


三、“平等社会”与“士人社会”


何谓平民社会,据我阅读所及,钱穆始终未曾下过明确的定义。但从其众多论述中,不难发现,所谓平民社会是指无封建贵族、无特权阶级、无特殊势力的平等社会,“全国人民参政”(242页),“一律平等对待”。其关键之处在于“平民、贵族两阶级对立之消融”,“一切力量都平铺散漫”,因此他又将平民社会称为平铺社会。所谓“平铺”即无高低上下之分,社会各色人等一律平等,都是平头百姓;“散漫”即“无组织,不凝固”,以致“没有力量,无可凭借”,犹如“一盘散沙”。在钱穆的辞典里,平民社会、平铺社会、平等社会是同义词。他断言:“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治,已造成了社会各阶层一天天地趋向于平等。”“中国社会早已是个平等社会。”(《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如果说平民社会一词较费解,那么平等社会一语则相当直白。平民社会论是对还是错?弄清其含义之后,答案应当是明确的。“中国社会早已是个平等社会”吗?秦汉以后果真再也没有特殊势力了么?赞同者想必寥寥。行文至此,或可搁笔。下面要稍加补充的是,在钱著中反证比比皆是。
钱穆的四民社会说与其平民社会论便自相抵牾。他在力主平民社会论的同时,又反复强调:“中国社会自春秋战国以下,当称为‘四民社会’。”(《国史新论》)如前所引,所谓平民社会是平铺的,无组织,无等差。按照钱穆的解释,四民社会则有高下,有领导,有中心。他说:四民社会“以士人为中心,以农民为底层,而商人只成旁枝。”如东汉社会便是“一种士人中心即读书人中心的社会了”(126页)。并称:“此种倾向,自宋以后更显著。”(《国史大纲》)钱穆反复强调:“中国仍为一四民社会,士之一阶层,仍为社会一中心”(《国史新论》);四民社会“乃由士之一阶层为之主持与领导”(《国史大纲》);“于农、工、商、兵诸色人等之上,尚有士之一品,主持社会与政治之领导中心”;“中国社会有士之一阶层,掌握政治教育之领导中心。”(《国史新论》)因此,他又将四民社会称为士人社会。依我之见,士人社会说较之平民社会论有可取之处。 既无强大经济实力,又处于无权地位的平民决无主持与领导社会的可能,平民社会论很难成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