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新国风
正本清源,复兴儒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新国风

世界读书日:最是书香能致远 | 原创

腾讯新国风  · 公众号  · 儒学  · 2018-04-23 16: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我们的古人早就懂得了, 读书是通往高贵最低的门槛。 在没有读书日的古代,读书却像吃饭与呼吸一样,是好多文人一日也不能离开的。

苏轼在《记黄鲁直语》中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曾国藩云: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古人的读书环境要比现在艰苦多了。穷人家买不起书,就得借来抄。明初著名学者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正是因为书籍来之不易,很多人都如饥似渴地读,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孔子“韦编三绝”,朱买臣“负薪挂角”,车胤“映雪囊萤”,孙敬苏秦“头悬梁锥刺骨”,都表现了在艰苦的环境中“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愿望。

同古人相比,我们现在读书环境好了很多,随时都能通过手机找到书看, 然而知识的碎片化似乎让人们少了些古人“不畏难”的读书兴趣、毅力,缺了那种深研慢读的沉静、定力。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说过:“在读书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文重教,好读尚学。我国的八大姓氏,均把读书写进了祖训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