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格上私募圈
格上理财旗下专注私募行业的微信公众号。每天精选私募行业动态、私募大佬观点、私募研究报告与您分享,同时涵盖宏观经济、个股、投资理念方面的精华文章。了解私募行业,关注格上私募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格上私募圈

保险公司内含价值是什么?如何运转?如何理解内含价值的增长?

格上私募圈  · 公众号  · 理财  · 2017-11-12 21:5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寿险责任准备金占总负债比重能达到80%以上,所以对净资产的影响也就很大。更为关键的是,保险公司的会计准则有两套,一般会计准则和法定会计准则,保险公司年报中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都是基于一般会计准则,而法定会计准则是保监会出于监管的目的以审慎的原则制定的。两个准则最大的不同即在于对寿险责任准备金的计提规则不同,所以在计算内含价值的时候要将一般会计准则下的“总资产-负债=净资产”进行修订。


寿险责任准备金是未来对保户的负债折现到现在的值。所以,有两个东西就比较重要,一个是未来负债有多大,第二是贴现率按多少计算。未来负债有多大保险公司可以根据生命表,以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律去估算,但是贴现率却不能通过统计数据去严格评估,贴现率也就成为一般会计准则和法定准则最大差别所在。


一般会计准则要求按最优估计的原则,所以贴现率可按投资收益率等情况确定,这里直接摘录中国平安在2014年年报中对于责任准备金贴现率的表述:“本集团对未来保险利益不受对应资产组合投资收益影响的长期寿险和长期健康险保险合同,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编制的“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基准收益率曲线”为基础,加上税收及流动性溢价确定折现率假设。 2014年12月31日评估使用的即期折现率假设为3.95%- 5.50%( 2013年12月31日:3.69%-5.43%)。对未来保险利益随对应资产组合投资收益变化的长期寿险和长期健康险保险合同,根据对应资产组合预期产生的未来投资收益率确定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折现率。2014年12月31日评估使用的未来投资收益率假设为4.75%-5.50%(2013年12月31日:4.75%-5.50%)。”


我把上面表述归纳下,寿险责任准备金的贴现率按保险品种划分,对于传统寿险:贴现率=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税收及流动性溢价,2014年中国平安标准为3.95%- 5.50%;对于非传统寿险:贴现率=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率,2014年中国平安标准为4.75%-5.50%。


上面都是在一般会计准则下的计算,也就是在保险公司年报中资产负债表中所体现的,但是对于法定准则来讲,贴现率就不同了。由于监管的原则偏审慎和保守,所以监管准则下用的贴现率是2.5%(2.5%是预定利率,也就是保险定价的时候用的贴现率),13年放开了预定利率,但目前监管指导下也存在上限,比如传统险是3.5%左右,年金险4%左右等,整体上都要低于会计准则下的贴现率。因为使用较低的贴现率,保险公司就要计提更多的准备金,就要对未来的赔付多做准备。


所以,根据上面的论述,法定准则下,保险公司计提的准备金是更多的,在“总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等式中,负债变多了,自然的,净资产就要变小。


最后,再说下对资产端的调整,这个理解起来要简单的多。保险公司是经营现金流的公司,其资产的市值远比账面价值重要的多,所以也要对账面资产按市值进行处理。综上,我们对资产(市价处理)和负债(法定准备金)都做了调整,这样就得到了调整后的净资产。从数量变化上看,总资产变多了,负债也变多了,但是由于准备金的占比太大,他的敏感性更强,所以一般来讲,调整后净资产是小于会计上的净资产的,还是用纯寿险公司中国人寿的数据来说明:



到现在我们就已经得到了调整后的净资产,接下来看内含价值的另一部分:有效业务价值。


2.    有效业务价值:关键是计算持有偿付能力额度的成本


先看有效业务价值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有效业务价值指的是目前所有的保单在未来所能形成利润折现到现在的总和。从这个定义中就能直接领会到有效业务价值和什么有关:保费的投资率(利差)、费用多少(费差)、预期赔付额(死差),还有这些未来利润的折现率。同样的,由于保险公司对于未来费用和赔付金额都可以基于大数据做估计,但是偏偏收益率和贴现率这两个是很难进行估计的,这也是影响有效业务价值最大的两个部分。


先来看收益率假设,各个保险公司所做的收益率假设都不相同,但大概范围还是比较接近的,目前四家上市保险公司2014年对传统险的收益率假设如下表所示,大家也可以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再来看贴现率,目前除了新华保险执行11.5%的贴现率,其他三家保险公司都是执行11%的贴现率。我直接引用保监会2005年《人身保险内含价值报告编制指引》中对于贴现率的描述,大家可以读着理解下“风险贴现率是计算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时使用的贴现率,它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一定的风险额度。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确定采用的无风险利率。风险额度反映未来现金流的风险情况,包括评估过程中其他环节未考虑到的所有风险。”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各公司之间的贴现率不好直接对比,因为内含价值计算的假设是一个体系,涉及非常多的名目,单独拎出来一两个实在不好评价激进或保守。到现在内含价值计算的两个主要假设都说清楚了,投资收益率总体上在5%-5.5之间,折现率除了新华保险按11.5%,其余按11%。


我们在金融学里面学到的知识是怎么解释收益率和贴现率的?是按对风险的大小来的,有多大的风险相应就有多高的收益率和贴现率,也就说收益率和贴现率是对应相等的,根据投资风险来的。那为什么在有效业务价值评估的过程中使用的贴现率远高于收益率假设。我的理解是这样:1)这是监管原则,采用的是保守谨慎原则,而不是最优估计原则;2)从定义看,风险额度可能包含了其他评估环节中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和投资盈利能力本身可能没有直接关联。


从数学结果上讲,贴现率远高于收益率假设,意味着有效业务价值从数额上的降低。而这个计算方式也决定了内含价值年均11%的内生性增速,这点下节接着讲。


讲完了有效业务价值,接着讲成本,也即持有偿付能力成本。


有效业务价值难道不是现有保险合同未来净利润的折现值吗?为什么还要有成本?这个成本其实是监管要求的。金融行业是一个监管集中的行业,金融公司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要为客户负责,比如银行要保证银行存款的安全性,所有有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保险要保证未来能够偿付投保人的赔付款,所有有了保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等于实际资本/最低资本=(认可资产-认可负债)/最低要求资本,基本概念可百度科普,很好理解);证券公司要保证投资人资金和资产的安全性,所以有了券商对于净资本和净资产的比例要求(净资本/净资产≥40%,净资产/负债总额≥20%)。意思就是说,保险公司应该具备和业务规模相关的偿付能力额度要求,叫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界定一下概念:它属于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这部分用于抵御责任准备金不够时的兑付风险,同时,这部分也不能用于向股东分红)。寿险公司的有效业务价值部分,也要有相应的偿付能力额度作为支撑,这个偿付能力额度的存在就是有效业务价值额外的成本,这是监管政策决定的。既然是有效业务的成本,其投资收益率和贴现率都按有效业务价值的假设设定。那为什么叫成本呢?这是因为比如100元的偿付能力额度(也就是100块钱的所有者权益)投资10年,投资收益率假定为5%,10年后额度变为163元,但是按11%再折现到现在就变成了63元,100-63=37元就是持有偿付能力的成本,这是满足监管的必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